山东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83999.html手工造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距今约有年的历史。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进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与其他书写材料相比,纸的优点多,价格低廉,用途广泛,因此一经发明便为人所爱,且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传统的造纸技术均为手工完成,选用竹、麻、树皮等植物纤维为原料,要经过浸泡、发酵、蒸煮、漂白、打浆、捞纸、干燥等10多道工序。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发明了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种类和生产效率,手工纸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现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书写、印刷等领域。但在中国一些地方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造纸方式,有些纸仍然无法用机制纸替代。
▲“竹纸”制作,用独特的竹帘抄纸。
安徽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的出现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书画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宣纸是为中国书画而生,中国书画亦因宣纸而存。
民间传说,蔡伦(造纸术的改良者)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一天,他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安徽宣城,泾县一个宣纸原料加工工地及一个宣纸制作厂工人们劳动场面。
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当时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向皇室进贡纸,但宣纸最为精美,被推为纸中之冠。南唐后主李煜(年―年)监制的“澄心堂”纸,更是宣纸中的珍品,它以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著称,是南唐文房三宝之一,更因其卓越的品质被评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被后世书画名家所推崇和仿制。
宣纸的特点是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尤其是它具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在用中国传统的毛笔沾着墨汁写字、作画时,一笔落下,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宣纸合理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宣纸不易被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在故宫博物院或地方博物馆保存的宣纸画,许多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换作其它纸,就早已掉色甚至粉碎了。
生产宣纸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皮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工序,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而且其中有些工序保密,不为外人所知。
做宣纸所用的青檀皮,是青檀树枝条上剥下来的韧皮,以两至三年的嫩枝檀皮最为适用,纤维坚韧细长,粗细均匀,为其他纤维所不及。取皮时,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与稻草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
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宣纸,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通常画写意山水时多选用生宣,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熟宣是在生宣纸上加刷胶矾剂而成,故纸质较生宣硬,吸水能力弱,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多用于工笔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
宣纸除了用于中国传统书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中国保存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也大都使用宣纸,可见其质量经得过时间的考验。
上世纪初,由于战乱,宣纸生产一度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以后,宣纸生产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里,宣纸生产加速发展。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招收专门学生,聘请造纸专家和生产艺人亲自授课,培养宣纸技艺传人,让宣纸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宣纸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贵州皮纸
贵州省皮纸主要产于丹寨县石桥村。石桥村是个苗汉混聚村,位于深山中的一个谷地,沅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流经村旁,使石桥村依山傍水,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得天独厚的构树满山遍野,就像天赐的原材料,注定了这里造纸工艺的兴旺。这里自千年以前就有了造纸工艺,是中国较早的皮纸产地之一,当地人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作坊更没有厂房,工序几乎都是徒手而就。石桥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生产的纸品质优良,工艺世代相传。
▲贵州土法造皮纸。
石桥村造白皮纸的原料是构(树)皮麻,不添加其它材料。构皮麻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每年三至五月砍伐采集构树枝,用明火灼热构枝至30-40℃,约烤十分钟,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将构皮剥脱。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将初步加工的构皮晒干即可备用。手工纸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通常要经过十多道工序,一张白皮纸才算最终完成。石桥村的白皮纸,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古籍文物修复及书画作品的上佳用纸。
上世纪90年代,现代工业纸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抢占纸品市场,使得古法手工造纸不断被边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的石桥村民都放弃了手工造纸,只有小部分继续坚持着。王兴武家是石桥苗寨的造纸世家,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18代。他因不舍祖传的技艺在自己手上失传而努力寻求古法造纸新出路,从年到年,他利用古法工艺,加入创新元素,在白皮纸的基础上探索开发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特种花草纸、彩纸、凹凸纸等一系列创新纸张品种。
石桥村的传统纸只有白色,年,王兴武试着生产彩色纸,并用这些彩色纸做成各种旅游工艺品,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彩色特种纸的创作灵感源于苗族的蜡染,蜡染所选用的颜料全部都是从植物的汁液提取出来的,王兴武在做白皮纸用的纸浆中添加一些彩色植物以及花朵的汁液作为天然颜料,使纸浆变成有颜色的,这些颜料都是纯天然的颜色,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任何负担。随后,王兴武又用2年的时间,潜心钻研,制作出款不同纹路、风格各异的花草纸,就这样,石桥村皮纸走出了小山村,源源不断的销往香港。
年,王兴武又开始研究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因为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古籍多是采用构树皮纸作为书写或绘画的材料。在了解生产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的各种指标后,王兴武又走访了众多相关专家,最终成功研制出一种特殊的纸张——“迎春苗纸”,并全面应用于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文物修复。年,以石桥白皮纸为代表的贵州皮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竹纸
竹纸,是以竹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纸张。
中国最早发明的纸,是用树皮、麻等为原料制造,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之后,从大约3世纪开始,竹子作为一种新的造纸原料,在南方地区流行。刚开始,竹纸脆而易碎,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改进,最终达到了所制纸张让书写的人接受并喜爱,以竹制纸很快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在产量上渐渐超过皮纸、麻纸,竹纸也成为中国纸业的重要品种。因竹子多产于中国南方,南方的竹纸曾盛极一时。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竹纸造纸始于唐朝,有“蜀纸之乡”的美称,所产手工纸以质量佳、品种多、技术精、规模大、历史悠久而载誉巴蜀,在清朝被定为宫廷用纸外,还在科场考试中被大量使用。
上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为当时抗日大后方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用纸量骤增。当时四川29个造纸区县中,夹江所产竹纸数量最多、纸质最好。上世纪40年代初,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先生两次来到夹江,与当地竹纸制作者共同探讨和反复试验,在原来纸料的基础上加入长纤维麻料,和松香、白矾等辅料,将其改造成了适宜书画用的新书画纸,使夹江竹纸成为了可与安徽宣纸匹敌的上乘书画纸,具备了细腻、光亮、润湿、吸水性好、保留墨色效果佳等特点。这种书画纸后来被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至今,夹江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与其他许多竹纸制作地不同的是,夹江竹纸还有当地特色的加工细节,比如在决定纸质好坏的关键操作“抄纸”环节上,就与其他许多竹纸制作地不同,不是一人抬帘、一人掌帘的双人操作,而是采用了单人执帘。这些独特的技艺技巧,使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打上了深深的地方印记,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文化,也丰富了中国造纸术。
伴随在夹江的竹纸制作技艺周围,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文化生态,这些文化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制纸的劳动过程中的地方歌谣,也叫“竹麻号子”。夹江手工造纸工序繁多、生产周期较长,长时间的劳动激发出工人自我放松、自我娱乐的方式,人们造纸捣料、奋力劳作时,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抒发着造纸劳作者的情怀。
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刊编辑部整理)
更多精彩
◆改革开放40年
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
◆一图秒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视频
高文勇说中国——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下)
◆视频
高文勇说中国——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上)
◆视频
大使看中国: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给世界树立了典范(中英双语)
◆全球经济学家在北京:读懂中国对我很重要(中英双语)
◆视频
把握读懂中国的关键——专访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中英双语)
◆视频
人类史上的功绩——外国*要谈改革开放40年(中英双语)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现场实录)
◆厄瓜多尔总统:“中国向世界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
◆视频
厄瓜多尔外长:“一带一路”体现了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中西双语)
◆改革开放40年
从“科学的春天”走向创新的盛世
◆改革开放在新方位上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