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保养的历史
生产保养是从年开始的,年以前被称为事后保养(BM)时代,以后又经历了预防保养(PM)、改良保养(CM)、保养预防(MP),继而出现全员生产保养(TPM),到80年代又被称作预知保养(PdM)时代。生产保养的历史虽然仅有半个世纪,但是发展得却很迅速,如图所示。
◆事后保养时代(BM)
年以前,工厂只是使用设备,一般不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进行维修。这种使用方法会造成设备的损坏,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这种保养方法亟待改善。
◆预防保养时代(PM)
年,美国人最先提出了预防保养的概念。预防保养主要是对机器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如定时上油、经常擦拭灰尘、更换螺丝螺母等。这些简单的保养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依然远远不够。
◆改良保养时代(CM)
年,人们开始对原来的保养方法进行改良,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周期更换零件,使设备运转更加正常。根据零件的使用周期,可以在零件使用寿命到期之前更换,这样既有效地利用了零件,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
◆保养预防时代(MP)
从年开始,进入了保养预防时代。企业不但对设备进行保养,而且把保养和预防结合起来。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一定的记录,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声音、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全员生产保养时代(TPM)
年,日本导入了TPM的概念。在保养预防时代,设备的保养主要由设备科的专业人员进行。全员保养时代与保养预防时代的区别主要在于:全员生产保养要求所有员工都对设备保养负责,强调全员参与。
◆预知保养时代(PdM)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预知保养的概念。预知保养就是预测设备及其零件出现故障的原因、时段,然后采取有目的的维护,尽量延缓设备的老化。同时,要预测设备的报废,更换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使设备零故障运行,防止事故发生,进而提高效率。
TPM的概念
◆TPM概念的狭义与广义
TPM是全员生产保养(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的英文缩写,在年首先由日本人提出来,并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随着TPM在世界各地实施开来,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一次TPM世界大会,有23个国家余人参加,但是只有瑞典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成为日本以外获得TPM认证的企业。
TPM最初狭义的定义是: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以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和保养体制。TPM的目的是为达到设备的最高效益,它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设备全系统。
随着TPM活动的扩展,TPM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年,TPM被重新定义,即为广义的TPM。它是以建立健全的、追求生产系统效率化极限的企业体系为目标,从生产系统的整体出发,构筑能避免所有损耗(灾害、不良、故障等)发生的机制,涉及生产、开发、设计、销售及管理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通过公司从上层到第一线员工的全员参与和重复的小集团活动,最终实现零损耗的目的。
从80年代开始,在日本TPM已在汽车、半导体、家电、木工、机械等组装产业及钢铁、化工、食品、医药品、造纸、印刷、石油、燃气等装置产业中实施,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行业,均取得巨大成果。
◆广义的TPM与狭义的TPM的比较
从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参与的部门和人员等方面来看,广义的TPM的内涵要比狭义的TPM更为全面,更能提高生产效率。下面是两种定义的比较。
狭义的TPM与广义的TPM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