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你了解过吗陕西法 [复制链接]

1#

“抄纸”老师傅何帮义(左)和胡明富的儿子胡涛(右)在配合抄捞宣纸。

“润洁如玉细如绸,笔底烟霞任自由。”笔墨丹青的美,离不开那张质地柔韧、薄如蝉翼的宣纸。

宣纸,因最早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地处陕南巴山腹地的镇巴县,却因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有着多年的土法造纸历史,所生产的宣纸堪与徽宣媲美,受到诸多书画名家的喜爱。

近年来,在工业化流水线式造纸的冲击下,镇巴宣纸曾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面临失传的危机。而如今,短短几年时间,以“秦宝”牌宣纸为代表的镇巴宣纸,已获得了30多个国家级和国际奖项,享誉海内外。

胡明富是镇巴宣纸重新崛起的关键性人物。5月25日,在镇巴县长岭镇九阵坝村见到了他,。胡明富。他个子不高,但腰板挺得很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声音洪亮、步履生风的人已年近古稀。

胡明富在检查蒸煮后的造纸原料青檀树皮。

楮河岸边青檀香

工作人员在捣捶制作宣纸的原料沙田稻草。

走进位于九阵坝村的镇巴宣纸文化产业园宣纸原料处理车间,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捶打着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将沙田稻草浆掺入青檀树皮浆混合抄纸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秘诀,这两种植物含木质素少,造出来的宣纸更为绵软有韧性。”胡明富说。

胡明富生于造纸世家。清朝时,祖辈从四川迁居陕西镇巴,开了一间造纸小作坊,利用楮河沿岸盛产的楮树皮制作手工纸。传承祖上的手艺,胡明富的父亲胡庆章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镇巴县第一家官办纸厂——镇巴皮纸场的场长。

从小闻着楮河岸边纸草香长大的胡明富耳濡目染,对造纸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学毕业的胡明富几经波折,成了县皮纸场的一名工人。皮纸场从安徽请来师傅教做宣纸后,于年改建为宣纸厂。

“厂子正式投产时,是我亲手抄出了第一张宣纸。”回忆起与宣纸结缘的过往,胡明富记忆犹新。

陕西省轻工业厅优质旅游产品奖、首届“秦俑杯”国际书画“金杯奖”、“中国书画艺术最佳优质产品”、“犀牛奖”……短短几年间,镇巴宣纸厂推出的“秦宝”牌系列宣纸,以其过硬的质量、独特的工艺,获奖不断,大放异彩。

当年的《陕西轻工业优质产品集锦》一书中称“镇巴宣纸,原料纯真,最佳配比,纸质绵润,渗化适宜,运墨性好。墨色变化丰富,笔触清晰,柔软耐折,宜书宜画。”

那几年,胡明富相继担任过生产科长、技术科长、质检科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宣纸制造的每一个环节,练就了过硬的造纸技艺。

辉煌只持续了十余年。年,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镇巴县宣纸厂负债沉重,不得不宣布破产。

干了半辈子造纸,胡明富非常心痛:祖辈传下来的造纸技艺难道要就此失传?匠人们一百多道工序手工制成的纸注定要埋没在机械化洪流之中吗?

下岗后的胡明富尽管苦闷,但是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很快振作起来,他决定另辟蹊径,干一番事业。成立农业公司,搞种植养殖,发展生态农业……胡明富干得风生水起。赚到些钱的他,心里却仍放不下宣纸。

胡明富在介绍自己的各类产品。

“手工制作的宣纸,帘纹清晰,云絮纹明显,吸水性和沁水性更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泼墨处豪放淋漓,浓墨处鲜艳发亮,淡墨处层级分明,积墨处浑厚深沉。”胡明富始终相信,手工造出来的宣纸,每一张都有灵*,是现代化机器造出来的纸不能比的。

年,胡明富向*府提出了恢复镇巴宣纸生产的申请和立项论证报告,很快得到了省财*厅和省文化厅的支持,同意立项。

在当地*府的支持下,年,胡明富成立了镇巴县胡氏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并在九阵坝村建起了占地平方米的镇巴宣纸文化产业园,立志要将镇巴宣纸发扬光大。

“抄纸”老师傅何帮义(左)和胡明富的儿子胡涛(右)在配合抄捞宣纸。

千锤百炼铸匠心

何帮义在抄捞宣纸。

选草、捶捣、浸泡、灰掩、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抄捞、烘晒……一张细腻润洁的宣纸,需经道工序方可制成,每一张都凝结着匠人的汗水和心血。

今年67岁的何帮义是原镇巴县宣纸厂的抄纸师傅。从16岁开始,他就坚持在纸浆池边,五十余年如一日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抬起竹帘,入池轻划,伴随着浆水经过竹帘时细密的哗响,游离在水中的纸浆被他手中的竹帘抄捞而出,如此重复两次,竹帘上便结成一张有形薄纸,轻轻揭下,一张宣纸的雏形便铺陈开来。

“传统抄纸,需要两名工人配合,一名抬帘,一名掌帘。配合讲究默契,手法和节奏要一致,倒水的时候,水柱要呈一条笔直不间断的直线。”抄纸车间里,何帮义举重若轻地抬起水淋淋的竹帘,向介绍起了抄纸的技术要领。

捞纸工面前的纸浆浓度在不断地变化,越往后捞,纸帘在浆池中“过水”停留的时间就要更长一些,这其中微妙的变化,全凭捞纸工经年累月的经验,无法言说,一双手却自有“记忆”。

除了在关键工艺上延续祖法外,胡明富一直没有停止对生产技艺改良的探索。

祖辈传下来的造纸工艺,并没有成文的标准,配料比例、蒸煮时间、捶捣程度,全靠一代又一代人凭经验判断,口传心授。没有标准配方,就不能保证纸的质量,更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经过反复试验,胡明富把纸的配料都严格过秤,制定出了每一种纸的标准配方。他还对传统造纸法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改良后的胡氏造纸法取得了“抄纸帘床”“书法专用特净宣纸”“人物花鸟专用棉料宣纸及其制作方法”“工笔画专用熟宣纸及其制作方法”等十余项国家专利。

晾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将做好的宣纸贴到升温墙上烘干。

纸造出来了,如何销售成了最大的问题。宣纸市场很大,但都是徽宣的市场,沉寂多年的镇巴宣纸早就没有了立锥之地。如何让自己的产品重新回归市场,成了胡明富日夜思考的问题。

“看看这纸有什么不同?”产品陈列室里,胡明富拿起一张宣纸,神秘地卖起了关子。他手中的纸,乍看与普通宣纸并无二致,细看却有大门道。对着光,宣纸下方“杜中信专用宣纸”几个大字若隐若现。这是胡明富根据客户需求特别定制的专用宣纸,每一张都暗含“防伪标识”。

为了打开市场,胡明富经常带着宣纸拜访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请他们免费试用。用过的书画名家都对胡明富的宣纸赞不绝口,经他们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到胡明富定做宣纸。

胡明富会细致研究每位客户的书画习惯,根据他们用笔快慢、用墨浓淡等特点,为客户量身定制专用配方:写字用的纸,要不易晕染,所以青檀皮草纤维要短,沙田稻草配料草浆填充要多;画水墨画用的纸,纤维要长,填充低洼地带要适中……泼墨写意,枯笔皴染,所用宣纸也各有讲究。

贾平凹、陈忠实、刘文西、叶广芩、陈嘉咏……多位书画名家受邀或慕名来到镇巴宣纸文化产业园,在胡明富这里订到了适合自己书画习惯的宣纸,并纷纷留下墨宝。“宣纸原本没有艺术价值,但是到了艺术家手中,就能化身为无可替代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辛苦劳作的意义。”胡明富感慨道。

历经多年沉寂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所生产的镇巴宣纸重新在市场上找到了定位,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镇巴宣纸。

薪火相传一脉承

胡明富在介绍镇巴“秦宝”宣纸的创新之一——在抄纸竹帘上绣上独特的个人“防伪标志”。

年,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明富也被评为“宣纸生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为了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胡明富在镇巴县黑虎岭生态观光旅游带投资建了占地4万亩的青檀树生产基地,让巴庙镇、观音镇、长岭镇等地几千户农民受益。

造纸接力有来人。胡明富的大儿子胡贵君,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专职学习造宣纸,尤擅长抄纸和晒纸两道工艺;女儿胡贵琴在公司把晒、选、验三道关口。他们在公司都是技术骨干,也是名副其实的胡氏造纸世家新传人。

同时,胡明富还招收了一批宣纸生产学徒,对他们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决心将镇巴宣纸技艺长期传承下去,让镇巴宣纸的技艺发扬光大。

被问到关键技艺是否会保密,是否只传给“自家人”时,胡明富连连摆手:“谁想学,我都愿意尽我所能教他,怕的是没人能吃得了造纸的苦。培养一名成熟的抄纸工,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要掌握全部流程则需要更长时间。”生产车间里,看着今年刚满20岁的二儿子胡涛的熟练抄捞动作,胡明富微笑着说:“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有文化的年轻人因为兴趣而入行。”

胡明富的二儿子胡涛正在将抄好的纸与竹帘分离。

胡明富不仅仅是一位精益求精的宣纸制作工匠,更是一位有广泛兴趣爱好、热衷于发扬民间文化的人。身为镇巴县民协主席,他常常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奔波,多次解囊资助民间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工作。多年来,胡明富还收集了大量书画大家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诗词珍品。年,他把收藏的幅名人字画全部捐献给镇巴县文化馆。

随着镇巴宣纸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地方*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年底,镇巴县*府投资策划,将原有的镇巴宣纸文化产业园进行了升级改造。

目前,改造扩建后占地10亩的产业园主体已经完工,内部陈列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当中,计划一层建设宣纸博物馆,二层建设名人书画展览馆,三层则是书画创作体验馆,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能达到万元。

镇巴宣纸几经沉浮,而今再度辉煌,饱含了胡明富数十年的心血。他感慨万千,赋诗抒怀:“巴山汉水酿奇品,秦宝宣纸恒性真。檀皮草藤精选料,蒸捶捞晒几艰辛。”

手记:非遗传承需要多方合力

胡明富在检查做好的宣纸。

眼前这位年近古稀、鬓角花白的老人,在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宣纸传统造纸技艺这条路上,似乎永不知疲倦:50多年如一日,坚持手工造纸、不断改进工艺、四处奔波寻找出路、培养造纸传承人。

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非遗如何更进一步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新意?这是摆在胡明富们面前的课题,更是地方*府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府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级非遗项目持续扩增,非遗保护*策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是要确保*策落实到位,需要地方*府牵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长效保护扶持机制,给予足够的*策和资金支持。

重视非遗人才培养和储备,是增强非遗发展后劲的不二法门。推行传承人高校研修培养计划,将传统师带徒、家族传承与现代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拓展传承途径;研究制定专门的非遗人才培养规划,解决好传统技艺后备人才的遴选与培养等问题;采取资金奖励等多种激励措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中来。

要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和平台媒介,推动非遗走进人们视野,融入现代生活。要持续厚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积极建立展示平台,广泛开展非遗宣传,让非遗成为展现文化自觉自信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非遗。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唯有形成多方合力,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镇巴发布

作者/来源:观天汉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