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厂房
轮埠路地处淮安市区大闸口,该地段是淮安重要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曾是轻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区。
好几年前去那里逛过,当时轮埠路大闸口至越秀桥段全面竣工放行,道路变宽,加上里运河景色秀丽,游览的人络绎不绝。相比之下,越秀桥至清隆桥段的轮埠路段仍在一片寂静的瓦砾之中,不知道现在变得怎样了。
山河汽水,一代人的回忆
在当地论坛看到一篇帖子《哪儿能买到山河汽水?》,有人读罢此文感慨回到山河汽水盛行的年代。
“年纪大,怀旧,想喝点回忆。”发帖者说。论坛中一批与发帖者同样怀念汽水的人自我调侃道:喝过山河汽水的人,都到更年期了。的确,山河汽水是年以前的产物,除了少数80后会对它有点回忆外,其他大概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了:洗过澡喝一瓶很爽的,酸奶、青萝卜、茶叶茶、山河汽水,现在的那些伢子不会懂的。
论坛中果然有到“更年期”的人。
“年以前,市区轮埠路东边糖果厂做的山河汽水。小时候经常喝,后来改革开放,糖果厂倒闭了,然后再也没喝过。有人回忆,市区好像有好多厂倒闭了,从闸口开始往东一溜排,第一个是运河商场的木器厂,继续往东走,现在观音庵东侧、禽兔场、利民洗化、酱醋厂、糖果厂、罐头厂、石油库、造纸厂,除了个石油库和酱醋厂还在运营,其他都倒闭了。”
老厂的倒闭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老厂房的拆迁打开轮埠路新的一页。
轮埠路越秀桥至清隆桥段属于文庙三期地块开发,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属于文化长廊“起承转合”中“起”的部分。
那年年底,文庙三期地块开发开始,轮埠路迎来了它的升级改造,路上老厂房、老住宅一间间被拆除。
轻工业和商业的崛起
“最初的轮埠路地块是湿地和农田,水洼很大,只住着少部分的码头工人和船民。58年前后,一批工厂在轮埠路上建成。六七十年代清江市(淮安市旧称)的工商业基本沿着运河展开,轮埠路上的轻工业和商业比较密集,人气逐渐兴旺。”
因为对清江浦的历史感兴趣,后来我联系到了发帖人,向他请教了很多“清江市”时期的当地工业发展。
据他介绍,当时清江市没有铁路,公路也不发达,必须靠里运河运载货物。清江市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在里运河边,因为工厂的原料和成品都要靠水运实现。
小时候,他曾帮他的哥哥拉平车运货到轮埠路上的各个单位,每家他都接触过,对这些单位印象很深。
他记得,在轮埠路向东不远,门朝北有个建筑,名曰清江市搬运公司红旗办事处。搬运公司是后来的港务处和汽车改装厂的前身,运河码头都是他们的天下,所有货物装卸,得由他们承担。红旗办事处是搬运公司在里运河上四个办事处中最大的一个,人多,业务量大。成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红旗办事处聚集着这样一群旧时的运河挑夫和现代的码头工人,他们用肩膀挑活了千里运河。
轮埠路向东有清江市日用化工厂,它生产的利民牙膏家喻户晓。
向东有清江肉联厂,市民吃的猪肉盖出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厂一分为二,一部分搬去大运河畔即现在的延安东路,另一部分仍在原址,称禽兔加工厂。
过了越秀桥,再由禽兔厂向东就是清江酱醋食品厂,现在称浦楼酱醋食品厂,这里生产的白汤酱油、五仁月饼是老市民的最爱。
再向东,是清江糖果食品厂,生产山河汽水、冰棒、糖果、糕点等,老市民如数家珍。由糖果厂向东是清江罐头食品厂,生产的“梅林”牌罐头食品是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销的著名品牌。
继续向东有清江内衣厂,所织的月季牌内衣深受市民青睐,产品远销国内外。
过了淮阴地区石油公司仓库和淮阴地区百货二级站仓库,就到了轮埠路上最东边的一处工厂是清江东风造纸厂,因处东风大队地界,固有此名。该厂远离市区,造纸的原料——麦草堆得像一座座山头,煞是气派。
80年代,这些工厂非常红火,所有企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都得加足马力加班加点,新产品不断。到了90年代前后,这些工厂的命运各异,有的倒闭,有的艰难存活着。
家住老厂房附近
“我是宿迁人,16岁嫁到此地,老底就在这块。”说这话的人是一位李姓老人,当年82岁,仍带着宿迁口音,家住在里运河边的一栋二层小楼里,靠近浦楼酱醋食品厂。
她当时住着的小楼建于年,这之前在运河边的草房里住了29年,她家大概年左右住到了里运河边上,她的老伴就是船上的,是原运河公司的一名员工。
老人家门外种了一棵香樟树,比老房子还要老几岁。当年老人的老伴原本打算买一株桂花树,没想到买走眼了。长了三十几年的香樟树并没有枝繁叶茂,随着附近居民的增多,土地渐渐稀有,住宅对空间的挤占没有给香樟树足够的地方生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话在轮埠路也适用,这些老工厂养活了附近的居民。
那会儿,酱醋厂靠跟前,有什么做什么,也养穷人。老人说,到冷天,酱醋厂会找临时工腌小菜,她会去帮切切萝卜干子,剥剥大头菜。剥斤大头菜才苦1角钱,一天顶多才挣几角钱。过去到哪里做工都要把孩子拖着,挣不了多少钱。那会儿工资都低,酱醋厂男子汉最高工资26块钱,女的最高24块钱。
“过去都是船呐,船上下二水装货,有时装碳,有时装粮食。我家老头替公家开船拿工资,一上来一个月二十几块钱,后来涨到三四十块钱,几年才涨一回。”老人说,那会儿东西多便宜,油条3分钱一根,1角钱能买五个鸡蛋,肉才6角多钱一斤。不过日子紧张,钱都用来买粮食了,没余下来多少钱,造房子的钱是从嘴里省下的。
后来,老人的孩子长大,一个儿子在造纸厂工作,还有一儿一女在内衣厂工作。内衣厂、造纸厂倒闭后,她的孩子也下岗了。
老工厂养活了一批人,整个清江市的生活也离不开那些老工厂。
走在运河边上,又遇到一位对老厂房历史有了解的人。这位住在原来的牛行街上,小时候常跳进里运河里游泳,吃里运河的水长大,对轮埠路上的工厂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时候肉联厂的黑猪肉真香啊,现在的黑猪肉再也吃不出那个味道。”他回忆说,过去的猪肉供应量有限,7毛多一斤,一块钱够一家人吃了,一个礼拜要吃到一到两次肉。给他留下记忆的还有东风造纸厂生产的纸,技术绝对!透过纸能看到对面的人,够结实,两个人拽也撕不开。因为纸的质量好,有的人家结婚用东风造纸厂的纸做天花板,老房子吊顶用的也是这种纸。
上文中的那位发帖人对糖果厂的冰棒印象很深,他小时候曾和同伴们用木桶裹上小棉被去贩卖过一次冰棒,主要图好玩,还能赚两小钱。也是不少学生暑假就打这份工,去糖果厂批发冰棒卖,赚个学费钱。罐头厂的午餐肉罐头、牛肉罐头、红烧肉罐头也是他的最爱,那吃到嘴里,真是要香三天呐!午餐牛肉罐头更是每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带着希望再次崛起
当年在轮埠路逛了很久,站在淮安知名的里运河北岸越河街朝对面望,几个垂钓者的背后是已经坍圮的老房子,或已成为平地,旧址上还剩些砖石瓦块。有些回味,但已很难联想出曾经的繁荣红火。
下月河桥从珠海路走到轮埠路的南侧,一眼见到围墙上的“浦楼酱醋”四个字,并有箭头指着酱醋厂的方向。围墙后面早就是一块平地了,视野开阔,远处有新盖的住宅楼。再向里走,路的右侧还有人家,这里原来是一家浴室,门头上贴着“浴室正在升级改造”。再走十几米,便是浦楼酱醋,再往东是已经搬空待推倒的民宅。
走上里运河河堤轮埠路,一路向东,放眼望去都是平地。笔者向一位正在挖野菜的妇女打听糖果厂、罐头厂原来的位置,她刚开口说话,我就知道问错人了。她操一口外地口音,说是这来帮忙拆迁的,不知道哪个厂对哪个厂。
靠近清隆桥的东风造纸厂拆了,石油公司还在,占据了很大一块地方,公司内有人正在工作。另外,百货公司二级站仓库也还在,不过看房子的刘师傅说,这里不过多久也要拆了。
轮埠路上的这些工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的重组,有的搬迁,有的无影无踪了。因为污染,东风造纸厂也关停了。
80年代开始,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食品企业有新的理念和包装,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对淮安的食品业造成很大冲击。内衣厂遭受了上海、南通等地的竞争。
到了90年代初,认识到问题的企业进行改制,所有者的经营思路和方向都发生改变,有的改制,有的卖给企业。
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的浪潮在全国掀起,转产、变卖的现象更甚。年前后,没有改制的企业陷入很大的生存困境。
浦楼酱醋厂是这场经济大潮中的幸存者,不过酱醋厂的地址轮埠路39号终将成为记忆,这个拥有“中华老字号”荣誉的浦楼酱醋未来将会搬进清浦工业园区。新厂的建筑面积达4万平米,占地65亩,总投资预计1.2亿,规模翻三番,产能估计2万吨。
根据城市规划,酱醋厂老厂不搬也不行,想要发展,但在原址无法翻建,这块地方拆迁是大势所趋,对浦楼酱醋来说倒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据说,新厂按照高起点、上规模、专业化的原则新建,保持原有古法工艺特色不变,保证产品质量,也让品牌影响更大更广。
根据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规划,文庙三期地块规划由旅游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街区以及生态居住区三大板块组成,打造成清江浦文化旅游商业中心。具体包括时尚购物中心、商务酒店、生态社区、饮食文化体验馆、浦楼酱醋园坊、淮扬菜小吃街、油库码头广场等等。
后记:时间真的会定格啊!定格在图片中,定格在文字中,定格在记忆中。不出门走走逛逛,都不知道身边发生什么变化。现在再回头看看,当年的景象又已是历史了,小小见证了一下轮埠路变迁中的一页。很多年前去逛的这条路,当时很多房屋要么已经被推到,要么已经搬空,正准备被推到,后来就再也没去看过了,那些生态社区、饮食体验文化馆等等有没有造好,这条路真的存有老一辈淮安人的很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