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楚方打开孩子的眼界,不仅是多带他出去旅 [复制链接]

1#
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丨林楚方

资深媒体人《给孩子的国内新闻》主讲

你和孩子开过这个脑洞吗——“假如你给外星人当导游,带他了解人类文明,你会带他去哪几个地方?”如果你和孩子都没有答案,来看看资深媒体人林楚方老师怎么回答。从巴黎圣母院到安徽西递胡氏宗祠,从历史艺术到科技金融塑造的城市荣光,怎样带孩子从外到内,看见45个人类文明地标,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1

孩子最渴盼的高光时刻

如何在旅行中发现?

几年前,我遇到得到创始人罗胖、脱不花老师,我说想做个旅行类课程,让他们给点建议,罗胖建议我做个思想实验,啥实验呢?他说,假如你给外星人当导游,带他了解人类文明,你会带他去哪几个地方?

我说,这个实验好,我琢磨琢磨外星人关心什么。罗胖说,不用琢磨,都没见过外星人,但你可以把地球人的小孩看成外星人,想想看,小孩一出生,对地球文明的认知,不就是小外星人吗?

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开始思考,带孩子去哪些地方,如何来一场时间、空间的穿越,于是有了45个有趣的地标,这些构成了了解“人类文明”的旅行线路。

这里面包含人类文明演变的时间线,也有大尺度转换的空间线,还有认知线索,总之,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我把“人类文明”当作“生命体”,有孕育、成长、挫折、壮大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带着对世界的“想象”飞翔。

我把人类文明地标做成书,一方面,书籍更有作品感。我写过很多新闻报道,编了很多杂志,甚至制造过最畅销的新闻杂志,但我认为那些都谈不上作品。另一方面,书是传承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一个载体,我希望可以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孩子和家长。

我有个朋友,计划带孩子去英国,设计了哈利·波特路线和福尔摩斯路线,看完书后,她决定跟孩子重新设计路线,以书里的几个伦敦地标为线索,梳理出一条牛顿路线,包括苹果落地、牛顿和“仇人”打架、皇家学会、天文台、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整理完发现,这是一条“现代科学”路线,特别立体、丰满。

这样下来,会给孩子会埋下什么样的种子不敢说,但肯定是孩子儿童记忆中的高光时刻。其实,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带孩子旅行,意义是记忆、回忆。

这需要让“看到”变成“看见”。

有一种旅行,只是看到,而没有真正的看见,就是走马观花,除了觉得好雄伟、好虔诚,我来过了,就说不出什么了,至于雕塑代表什么?传递什么?教堂怎么塑造城市、市民?建筑有什么创造?创造又改变了什么?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本质上看到的就是一堆乱码。

看见了才是一种拥有,不是说你可以把他们带回家,而是把地标背后的认知带走,那些认知是属于个人的。

其实去任何地方旅行,都可以从“看到”变成“看见”,当你看见的时候,就会不虚此行,真正的开眼。

02

如何走出小世界的不快?

拥有更大的世界

我在选择这些人类文明地标的时候,既根植中国,又有世界视角,我们绝不能和更广阔的世界失去连接,这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想象力。

像我也不是总有时间出国,那如何才能打开自己和孩子的视野和想象力呢?

人类文明可以被看作一个生命体,那其实每个人所在的城市也是生命体,也有自己的孕育、发展、挫折、繁荣的过程,如果能跟孩子,一起构建出这样的体系,那街道、桥梁、博物馆、附近的山峰,可能瞬间会变得不一样了,都变成城市生命地标了。

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还能建立体系化认知的过程。

似乎是一趟永远充满希望的旅程。

林楚方老师书中的埃及

比如,我去温州的泽雅,是个大山深处的小镇,那里最吸引我的,不是度假休闲,而是当地的造纸坊,他们还在沿用蔡伦年代的造纸术。

蔡伦的原料是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但这些东西怎么就能造出纸?核心是对植物纤维的处理,蔡伦的方法成本低、易复制,被全世界接受,可以说发起了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作家麦可·哈特出版了一本书,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个人》,根据一个人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程度,蔡伦比爱因斯坦还要高,排第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没进前十名,这就是跨文明的视角。

有了这些穿透性的背景,对蔡伦的认知,就不止是喜欢发明的宦官,而是文明史上的巨匠。而现代造纸,依然是从蔡伦造纸术演绎而来,只是增加了一些环节,但核心依然是对植物纤维的处理。泽雅造纸坊,被公认最接近蔡伦的古法。理解了这一点,泽雅立马变得不一样,就被我纳入了文明地标。

哪怕没空走出去,我们也要保持和整个世界紧密相连,比如,通过阅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保留着世界性的视野,去拥有这个世界,这是谁也夺不走的。

我也总觉得,当我们心里面装着一个很大很大世界的时候,小世界的焦虑、不快,就没有那么介怀了,可以用大世界击败小世界。

03

不要束缚孩子,

给他一双探索世界的翅膀

我现在是博雅新闻课老师,我感觉,技术的进步,让知识的传承有了更多载体或路径,比如音视频。因此,不管是我的书,还是课程,都能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交流的场景,给孩子提供世界和视野。

给孩子的新闻课的定位,是“不止说新闻”,这是博雅给我的定位,为什么要“不止”?博雅希望新闻课能增加孩子的视野、启发多元的思考,能让一个人的一生都受益。

从我的角度看,无论“不止”的边界在哪,都不能让新闻课变成易碎品,必须能穿越时间。怎么才能穿越?就是有独特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否则一定是易碎的。我的书,以及为了写这本书,依托的另外几百本书,是新闻课的支撑体系。

要让孩子弄明白一条新闻,和读书一样,要把很薄的书读厚,再把很厚的书读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不管多复杂的问题,我必须讲得浅显又不能讲得浅薄,十几分钟里,让孩子进入与我的“二人世界”,全神贯注,并有所得。

孩子们讨论新闻节目中的问题↓

为了做到这点,我已经形成了一套工序。针对某个主题,我会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先直接跟家里人讲出来,再根据录音整理成文稿,但这只是第一稿。接着我还要打磨稿件,哪里要去掉,哪里要补充,哪里要设计,第二稿完事了,我会晾一晾。

我会用半天到一天时间把脑子清空,清空后再看稿子,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比如,太晦涩、太啰嗦,等等,继续改,第三稿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可以把录音机打开,出声地讲出来,这过程中还会发现新问题,比如,听起来晦涩,推进速度慢,改完了就有了第四稿。

我发给博雅编辑的文稿,经常是“5.0”、“6.0”版,意思是第五稿、第六稿。

录音是最痛苦的过程,因为其他工序可以控制,录音不一样,会失控,比如有的句子怎么都说不对,要喝水、清嗓子、停下来,有时候会剧烈的咳嗽,那就等一下,平静下来再录,总觉得,录音的时候,嘴经常不听脑子的。

每次把音频扔到博雅群,才是我最放松的时候,经常是凌晨三四点,想睡睡不着,偶尔会跟ChatGPT聊会天,看看他将来能不能取代我。

家长孩子对林楚方老师的好评(滑动看)↓

未来,AI会取代一些工种,但我依然相信,他同时会创造很多工种。

我知道,至少暂时,AI还替代不了我的工作,即便有了ChatGPT,孩子仍需要新闻课,来拓展视野,提高认知,为了更好地驾驭技术,不被技术取代,从小培养受益终身的能力。

知识和文明的传承,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因素。邀请你,给孩子插上探索世界的翅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