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少年一所学校,就要给学生应对挑战的能力 [复制链接]

1#

引言:

学校的特色是什么?特色的学校又是什么?

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全面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还是突破人才培养“单一模式”和“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的瓶颈?也或许是大胆探索高水平多样特色发展之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多元成长?

让我们走进淄博市的学校,看看他们是怎么发展学校特色,又是如何建设特色学校的。首期,让我们走进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一睹他们的“特色”风采。

家长沙龙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回溯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的教育基因,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从五马路小学几栋简陋的校舍,到占地30余亩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品牌特色学校,学校历经易址、合并、扩建。六十载春秋,几代人薪火相传,传承的是“温馨东一”的文化根脉,是“和美华润”的创新精神,是一代代教育者坚守的育人初心。

漫漫甲子路,华润实验小学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生长点,以课程育人为突破点,在回应环境和需求中向下生根,向上生长,走出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尽学校最大的可能,提供给孩子多样化的选择,让孩子们在发展个性特长时,获得充分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给学生面对“心理战”的能力

“你看,锅有了,勺子有了,可以开始了。我怎么做,你也怎么做。”一年级的王臻扬同学把锅郑重地摆好,捋了捋袖子。唐子涵同学并排站到锅的前方,周围围满了“看客”。

这不是小学生厨艺大比拼,也不是一堂户外劳动课,而是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小剧场演员”们正在排练心理剧《生气汤》。

“做一锅汤,放进阴云、放进怒火、放进委屈、放进不平衡。煮沸它,倒了!”跟随着小演员有感染力的号召,所有的小观众也纷纷举起自己手中的“生气汤”,倒掉头顶的阴云,倒掉心中的阴霾,留下阳光,留下快乐,留下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我也总会遇到让我生气的事:和同桌会有小矛盾,同学有时候会开小玩笑,爸爸妈妈有时候不理解我的想法……但是做完一锅生气汤,都倒掉,就让我感觉不那么生气了。”一年级的一名小观众说。

一场心理剧,让一年级这些既敏感又不太会表达的孩子明白,学会化解情绪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像这样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心理小剧场,正是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中的一个。

学校广泛征集学生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困惑,以年级组为单位,让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作他们喜爱且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剧。他们从自我认识、学业困惑、自我规划、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不同心理学习板块取材编写、展演,最终完成了《生气汤》《对“欺凌”说不》《送你一颗心》《当矛盾发生时》《拥抱自信》五个“亲民”心理剧,入情入境地指导学生疏解不良情绪、对校园欺凌说“不”、改掉缺点学会宽容、学会解决同伴矛盾、找回自信勇对挑战。

“办一所学校,就是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面对各种挑战,授之以渔。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路障’也是一项重要技能。”这是李爱军校长对此次心理剧活动积极意义的阐述。

给学生“放眼看世界”的能力

如果说给学生应对“心理战”的能力是帮助他“内心强大”,那么给学生“理解世界”的阅读能力就是帮助他们“思想强大”。学校始终把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来培养。

学生课间读书

阅读不是“此时此地”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地”的事情。

学校积极营造全时空的读书氛围和环境,校园文化“悄悄”引领“阅读热”。

阅览室、60米的“读书长廊”、每个楼层的阅读廊都配备了书籍、书架、书箱、各式阅读连椅,成为学生课间、午饭后的阅读好去处,各班的图书角、“好书推荐墙”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浸润其中。一系列环境文化的更新,着力打造一个方便阅读全面展开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新平台。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书读’,还要让孩子‘乐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孩子‘会读书’。”阅读推广负责人赵旭主任这样说,学校也正是这样做的。

读书方法是阅读活动开展的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是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学校以科研主任和科研骨干为班底,成立了基于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全科阅读研究团队”,着重研究各学科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为基于师生共读的课堂交流提供研究支持。同时构建了四大阅读课程体系,组建成10个“跨阅团队”,针对跨学科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开展专项研究、探索、管理。每班每周设置一节“全科阅读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文本,全方位深入探究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推动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培养其学习力,引导师生把书读透、读深、读宽、读厚。

给学生“探本逐源”的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放眼看世界”的立身之本,那劳动就是“低头知本源”的生存之本。耕读文化虽然发源于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爱军校长在淄博市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作为城区学校,“日常家庭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已经常态化,学生缺少的正是低头劳作的耕种田间劳动。

华润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劳动课程新天地,努力开辟田间课堂——“东篱园”校内种植实践基地,让城区的孩子也能在田地里学农事,以项目化劳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每个班级为“包干”的田地取上名字:“向往的田园”“三味蔬屋”“福田喜地”“勤才菜园”“耘梦圃”……他们分到了种子,种上了麦子、油菜、菠菜、小白菜、面条菜……

“今天回家就炒了它!妈,你知道吗,这是我种的!家里还有海米吧?今天让你尝尝天然无公害、绿色无污染的海米油菜!”五年级的朱梓赫同学举着分到的一袋小油菜在出了校门后向家长炫耀着,并安排好了当天的晚饭。

学生的高兴不单单是在吃的时候感受到了食物本源的健康美味,更多的是在田间中收获了生存能力和劳动乐趣,“吃其然,并吃其所以然。”

学校积极链接耕作和知识学习,让耕作田化身研究田。他们学习小麦脱粒,体验原始的小麦脱粒过程,精确收集麦穗的颗粒数,观察种子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会如何通过最基础的方式进行选种、育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辨别和思考的能力。

东篱园种植和收获的作物还成了孩子制作植物绘本故事、植物手工的原材料。学生们在收获的葫芦上分工创作,完成动物、节气、植物系列主题绘画,将亲手种植、彩绘的葫芦在重阳节向长辈送祝福。

古人所言的“耕读可以传家久”,告诉我们劳动耕作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生长植物的过程,更是一个修德养身的过程。

勤奋耕作,正可以激发学生探本逐源的能力和进取奋斗的意识。

给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

“定力要坚持,居安谨无躁。”在校长李爱军看来,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坚守初心的勇气和定力,彰显学校的办学品格与价值追求。

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方面,学校将特色项目的发展与课程高度融合,成立了20余个素养社团。

其中“纸艺工坊”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乐园,说起它的诞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这些掉落的树皮和枯黄的麦秆还能有什么用吗?”“对对对,还有我们盛种子的废纸盒,是不是都可以卖钱啊?”……

学生几句无心的对话引起了美术老师尹训丛的思考,“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是古书中的记载,可见利用树皮造纸历史悠久,何不让学生利用废物学习古法造纸技艺、感受先人智慧呢?东篱园的“产物”终究还是突破了耕种的功用,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纸艺工坊”社团应运而生。

传统的古法造纸工艺复杂且烦琐,“纸艺工坊”社团的同学们将工序简化,增加了操作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纸(药盒、卡纸边角料、快递盒……),利用豆浆机打成纸浆,调入造纸植物胶,拿抄纸框抄纸,再配以东篱园的干花干草装点,二次浇浆稳固后置于阳光下晾晒,晒干后就收获一张张手工花草纸啦!

学生们利用自己制作的纸张进行绘画、剪贴等艺术创作,制作花草书签、手账本、花草灯笼、纸浆画、撕纸画……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东篱园“校内劳动基地采摘

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社团课时间,孩子们从校园内捡拾各种好看的花花草草,如:银杏叶、蔷薇等制作成干花干草备用,在不同的节气拼成各种有意思、有意义的图案,比如学校钟楼、东篱园景、日暮和美等,一本《校园二十四节气册页》诞生了。整个册页完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社团学生独立完成,满满的成就感。

古法造纸,一沉一起,框入传统;纸短情长,一花一叶,无字有意。

“纸艺工坊”作品

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在美术组老师的带领下,“纸艺工坊”社团的孩子们徜徉在“纸的世界”,在学习古法造纸技艺、感受先人前辈智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奇思妙想、动手实践、创新古法花草造纸工艺,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动脑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重新认识纸张的魅力。

或许,在李爱军校长看来,当一所学校,在特色项目发展过程中,教师成长为“特色代言人”,他们对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对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使其产生从“匠”到“师”的一种意识上的转变,进而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相应变化,那么,这所学校也就有了自己真真正正的特色。

大众日报新闻客户端张敏毕延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