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但很少有人了解他长大后变成了嗜酒如命的人,因为不忠不孝、违背伦理,最终被曹操随便安了个罪名处死。
不仅仅是他,小时候课本中被赞颂的那三位历史人物,如今却都被揭示为反面角色,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在求学阶段,课本中那些英雄豪杰和文学大师的光辉事迹让人心生向往。在了解他们一生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也将他们视作自己人生的楷模。
长大之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片面,这才终于看清那些曾被我们视为榜样的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极为邪恶。
这些名人早已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他们沉迷于奢靡的生活,官场充斥着贪腐,为了私利不惜陷害好人,最终的结局也异常悲惨。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人们只知道李绅曾悲天悯人,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却不知他的生活完全是依靠鱼肉百姓得来的!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是刘禹锡专门用来讽刺李绅奢侈享乐的嘴脸。那么,真实的李绅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司空”一词指的是李绅当时的官职,他是一品官员。相较之下,刘禹锡只是三品官员。然而,李绅还是特别设宴款待了刘禹锡。
事实上,当时的许多官员都几乎受过李绅的款待,不仅仅是刘禹锡。因此,可以看出李绅在官场中的地位颇高,然而他后来却成为了一个思想滑坡的人。
在宴请刘禹锡之时,李绅不仅准备了美酒佳肴,还特意邀请了许多歌伎前来助兴。席间,大家一边饮酒用餐,一边欣赏歌舞,李绅的生活可谓快活至极,然而刘禹锡心中却感到十分难受。
然而,在李绅的地盘上,刘禹锡碍于面子并没有当场指责,而是在回到自己的陋室后,写了一首《赠李司空伎》送给李绅,以此讽刺他。
读完这首诗后,李绅不仅毫无悔意,反而还将其中一位歌妓赠予刘禹锡,显然意在贿赂和拉拢。
然而,刘禹锡本就生活在简陋的居所,为官清廉正直,自然不会与其同流合污,结果却招来了李绅同僚们的种种谩骂和讽刺。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绅早已成为官场中拉帮结派的人。尽管他明白农民的“粒粒皆辛苦”,但他的所有行为却与此完全相违背。
李绅对于这种奢靡生活和拉帮结派的行为早已司空见惯。正因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以才有更多人愿意成为他的同僚。
“匡衡凿壁借光”
人们只知道匡衡凿壁借光,勤奋好学,却很少有人了解他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最终被汉朝皇帝贬为庶民。
匡衡小时候为了读书而凿穿邻居家的墙壁,让光线透进来,这便是“凿壁偷光”的故事。然而,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行为肯定会让父母追着打。
然而,这只是为了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匡衡真正被人诟病的“污点”,是在他担任丞相之后。
匡衡一路顺风顺水地升任丞相,仿佛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然而,位居高位后,他未能坚守自己的初心。
汉代的入仕途径是通过察举制。当时,只要获得博士弟子或官吏的推荐,便可以前往参加考试。匡衡的老师正是当时的博士后苍。
老师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匡衡得以亲身受教,并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考试,期望能谋得一官半职。
然而,他这次考试落榜了。老师非常器重他,多次推荐,直到第九次考试,他才终于取得了一个尚可的成绩。
因为考试次数过多,成绩平平,匡衡未受重用,反而被敷衍地派往远处,担任负责抄写的官员助理。
然而,由于匡衡全面掌握了老师的亲授以及《诗经》中的精义,他将这些知识运用得非常出色,因此受到许多官员的推荐,希望他能有机会赴京任职。
汉宣帝当时对匡衡并不看好,因此对这些请求置之不理。直到汉元帝即位后,匡衡才得以重用。
之后,匡衡凭借自己的学识不断提出建议,深受汉元帝的赏识,官职一路高升。丞相去世后,他接替了丞相之位。
匡衡自然也获得了许多封地,但负责丈量土地的人在无意中偷偷多给了他几百顷。匡衡对此心知肚明。
然而,事情暴露后,匡衡不仅不愿意主动归还这些本不属于他的土地,还利用自己的权势压制下属,使他们无人敢多言。
纸是无法长久包住火焰的。随着举报匡衡的人数不断增加,他的儿子又犯下杀人和劫狱的重罪,这彻底激怒了当时的皇帝。然而,鉴于匡衡曾立下许多功劳,他虽未被处死,但被贬为庶民。不久之后,匡衡便在家中病逝。
“蔡伦造纸术”
蔡伦不仅是当时的发明家,还是一名宦官,这使他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最终在滥杀无辜后选择服毒自尽。
蔡伦入宫后,在窦皇后身边效力,从此完全卷入了宫廷的权力斗争。
窦氏登上皇后之位后,许多嫔妃伺机而动,试图夺取她的地位。而作为皇后,窦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她无法生育。
宋贵人生下儿子后,很快被皇帝立为太子。窦皇后用尽心机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最终导致皇帝疏远了宋贵人。
接着,窦皇后便设计陷害宋贵人,并将此案交由蔡伦审理。蔡伦原本就是窦皇后掌控的一枚棋子,宋贵人最终不免自杀收场。
之后,窦太后在权力斗争的重压下抑郁而终,而蔡伦也未能在这场混乱的权力角逐中笑到最后。
刘祜登基后便筹划除掉蔡伦。由于宋贵人是刘祜的祖母,蔡伦深知自己的死期将至,遂服毒自尽。
归根结底,蔡伦其实不过是皇宫贵族权力争斗中的一颗棋子,必要时他可被视作锋利的利剑,而在不需要时他则成为一个牺牲品。
尽管这三位历史名人一生中存在许多令人诟病的污点,但他们的贡献依然无法被忽视。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精华,摒弃他们的糟粕。
将历史人物的典故引入课本,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十分复杂,因此我们更应仔细分辨他们的功过得失。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