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全球开始了一场金融危机,直到后来依旧余波犹在。而在民国时期,世界也曾发生过一场经济危机。当时西方国家疯狂把产品倾销到中国,在中国广泛开设工厂,民族工业更是遭受了严重危机。民国后期出现了中国近两千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印钞厂里钞票源源不断对外输出,但老百姓们用一大袋钱都买不了一口米。
在战争后期,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的困境,用19世纪的48年发行了一种名为金圆券的货币来代替法币,并且把所有的金银和外币都兑换成金圆券,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金圆券十分短命,发行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停止发售。
曾经在国统区,官方发行的是法币,在金圆券发行之前,国民政府面临的金融危机十分严重,从当时发行法币的数量就可见一斑。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在抗战期间,发行量远远超过战前,是战前的倍,总额高达亿元。抗战胜利后,法币的发行量进一步飙升,是日本投降时的倍。法币已经如同废纸,广东一些造纸厂甚至用法币来当做造纸原料。人们上街买菜,每次都要扛一袋麻袋的钱去。
这之后便有了金圆券的出现。在金圆券发行初期,民国政府同时采取抑制物价的措施,让经济一下子有了起色,物价变得平稳。然而,好景不长,刚开始的改革创收无法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很快财政赤字就又达到了3.7亿。
国民政府便只能继续印刷金圆券,并且在发行数量接近限额的20亿元是取消了限额,一下子增印到了万亿元。金圆券的面额更是达到了一种堪称魔幻的程度,从元到万元不等,足以说明国统区的经济膨胀程度之骇人。不到一年,这场币制改革便以失败告终,国统区企图发行新的币种来代替金圆券,但没有实现,市场上已经重新开始使用银元以及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