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过隋唐五代的测绘工程的进程,看透大国工 [复制链接]

1#

测绘是什么?它其实是一门与地理、建筑相结合的学科,里面包含了测量和绘图。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马路上,看到那一群拿着类似于摄像机又不像是在摄影的人,对着马路勘探、测量,这就是测绘的工作。

在一千年前的古代,没有什么电子设备,也没有什么技术,古人是怎么建筑堪称奇迹的建筑呢?答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隋唐五代,积累起足够的财富、人力资源,我们的祖先得以将智慧用在测绘工程的发展上。

隋唐五代,是测绘发展的黄金时期,古人凭借着一双双手、一页页图纸,一支支写到不能再写的毛笔,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渴望参透大地的奥妙、渴望用严谨的数字,搏击长空。放到现在,当时的著作,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后世的我们还是能够领会,那种炙热的感情,那种对测绘工程的狂热喜爱。

测绘: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华夏,武力上的统一仅仅解决一时的问题,重要的还是生活上的统一,什么货币呀、规章制度呀,尽量往秦国上面靠,强化华夏各国民众的融合意识,让他们知道“哦,我不是某国人,我是秦国人”这里提出重大的决定,就是统一度量衡,这也是测绘里面必须具备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隋唐五代也来了一次“统一度量衡”。

这个改革,是隋文帝先提出来的。隋文帝从西晋定下来的制度开刀,创造性地提出将原来的测试调整增大到将近30%,冥冥之中加大了民众赋税的负担。为什么测绘与赋税有关呢?原来这种度量衡关系到田亩的划分、宅基地的建造,说明民众的负担加重了。我们从人类的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有利于人类测绘工程的发展的。

我们在测绘的学习中,常常会听到这个经典的谬误,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后来都被推翻了。这个谬误是“日影于地而千里而差一寸”,庆幸的是,古代华夏子民已经能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并及时更新。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信都芳、

何承天已经发现这个谬误。他们认为,日影这个东西,会因为南北方的不同产生变化,“推日月之经,量度山海之术,莫不其根本,穷其奥秘。”他们还建议以河南为根据,重新建立度量衡。不幸的是,没等到这个建议的实施,已经仙逝了。

过了一个世纪后,他们的建议得到证实。那是在一个沐浴着盛世的时代,也是沐浴着世界性学术交流的朝代,唐代很多僧人到外面取经,取经的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间,了很多与认知相反的事情。例如这个谬误,长期的生活实践,他们意识到有些东西必须进行革新。

唐开元十二年,一僧人在河南平地进行实验,他筑起滑台、浚仪、扶沟、上察四点,用大自然作为检测标准,得出了这个结论“北极去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概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极之远近异则黄道轨景固隋而变矣。”,这个结论,具备跨时代意义,让“子午线”这个名词早早诞生在世界上,比现代“本初子午线”早了千年。

说到隋唐的测绘贡献,不得不提一下隋唐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他虽是鲜卑族人士,但是深通华夏文化的精髓,也知道怎样运用测绘技术建筑长安城。史料是这样记载的,他运用测量,划定长安城的范围,按照中轴线正确布局,四四方方划好排布。我们看到后来的长安城地图,都是四四方方、整齐排列的。宇文恺运用测绘技术,为我国建筑开了个好头。

与测绘有关的职位

测绘,在隋唐五代,是和朝廷官员挂上钩的。我们在后来的史书看到,隋唐、五代没有太多对测绘的描写。《隋书》中提及这样一句话“多循齐旧”简要地概括了测绘官员的设置,看来是继承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官员设置。最能够直接看到的,是兵部下面管辖了这样一个官员---职方侍郎,他每天负责的工作就是有关测绘的。工部下属很多的职位,很多与测绘相关,看来测绘是一门能够顾及多方面的学科啊。

唐朝的时候,种种原因,官员的职位、职称经常改来改去。我们还是从一些古文典籍中找到测绘的影子。《新唐书》中有这样说道“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体皆沿隋故。”或许是唐代出现过女皇,曾经改过国号,但是沿用旧有制度的事实不曾改变。负责测绘的职方郎中,职务就是管管边疆的事情,有关边疆的城墙建设、道路修建等等。

后来建了个“鸿胪寺”,专门管理边疆建筑修养、地图绘画的事宜。他们将一切有需要的东西融会贯通,更加负责绘制区域外地图的职责。实际上,唐代经济迅猛发展,让测绘这个行业更添生机。我们看到,仅仅是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知道测绘的作用了,他们广泛运用到历法、疆域土地、海洋、建筑工程、水利中。

我们这里就来提提海洋测量,没想到,原来海洋也能够测量的啊。实际上,这种测量偏向于航海导航,我们航行在大海上,看着眼前这片大海,不免会产生迷惘、前程未卜的感觉。远古的方法,什么看天上的北极星、肉眼看风向、看海浪的走向,如果在是在风云突变的气象中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时候就要依托严谨的测绘。

古人的测绘,对比现代的落后很多。然而,我们能够看到,一千年前的理论著作完全可以和现近代的相媲美。像窦叔蒙的《海涛志》、封演的《说潮》,率先提出潮汐计算法,而后四个世纪,西方才会有人提出《13世纪伦敦桥涨潮表》。

我们的祖先,在潮涨潮落之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他们是这样写的“月,阴精也,水阴气也,潜相感致,体于盈缩。”说完海面,我们来谈谈海底,唐代的人,他们会用“下钩”、“以绳结铁”的方法测得海底有多深,但是碍于时代的原因,古人测得的海深仅仅只有60尺,相当于现代的20米,算是浅海的深度,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技术,已经足够让我们惊艳。

测绘与地图的关系

测绘中的“绘”,就明显地提示我们肯定与地图的绘制有关。说到地图,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带过来的地图,事无巨细地描绘出世界的轮廓,大小,反观我国古代,很多时候都是山水画、山水田园诗、闲云野鹤的生活。出现理科性地图的绘制,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但是这也是事实。我们翻查古代的文献,发现唐代的人已经能够熟练地绘制地图了。不过他们的地图,都是中央的产物,可以说是服务政治的,流通性较少,所以当时的人们很难发现还有这种东西,我们理解古代的时候,也很容易将具备科学性的地图绘制排除在外。

后来的研究人员,在敦煌石窟里面,发现了《沙州图经》、《西州图经》两个东西,这两个图志比较客观全面反应了当时唐代的全貌,相当是现在我国的地图。后来的地图,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像之后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加入了很多民俗的元素,往后的地图,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还能够看到民俗、物产、交通。这样的地图,更像是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观察山川地貌时候,不忘人文关怀。

唐代最著名的有关测绘的地图图志,非唐代大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我们知道,《西游记》是以他这次向西游行为蓝本。实际上,《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江南人,从他的人生轨迹看,他大抵没有去过江南其他地方看看,于是我们会看到,师徒四人取经的路线,实际是以江南为背景写的。

与吴承恩不同,玄奘真的是“去外面看看”的人,他翻过西边的大山,管现在的冰山叫“凌山”,走下昆仑山,来到西亚,根据当地波斯人语言,说这里是“泼谜尔”,而不是以前的“葱岭”,即现在的帕米尔高原。提及玄奘,我们更多会想到他不畏困难,千里传道。

往往会忽略掉他在测绘上的贡献,他是我国第一个将西北边的中亚、西亚地理知识记录下来的人。古代的造纸术,是汉族俘虏在阿拉伯传过来的。他们写的《大食国经行记》我们看到了伊斯兰教的魅力,见识到雪水灌溉的奥妙。

结语

测绘,是一个具备历史演变性行业。汉代开始展现它的苗头,隋唐五代更加散发它自己的光芒,充足的经济发展水平,让测绘焕发了生机。测绘在古代华夏无处不在,连后来的山水画,也运用了测绘的意志,我们才能看到细致入微的画法,《五台山图》与真实的五台山相符。这体现了古代大国工匠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锲而不舍将这份事业做大做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