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快到了,可不要小瞧古人的创造力。我们祖国有五千年历史,在腊月形成了各种精彩有趣的习俗。那么,腊月的习俗有哪些,都是怎么形成的呢?不得不说,很多习俗真是源远流长,趣味横生。
一腊月的起源,没想到这么有趣
小时候,一到腊月,就天天盼着过年了,因为有很多好吃的,至今还记得去赶庙会,吃糖葫芦的场景。
说起腊月,这是一年中的收尾之月。我们从小这么称呼,很多人没想过这个腊到底从何而来。腊的原义是“干肉”,也代表着在冬季这个最干燥寒冷的季节,既方便又耐存储的一种肉类食物处理方法。早在《周礼》之中,就已有了关于“肉甫”的记载,年终的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正是这个月的天气寒冷干燥,非常适合风干制作腊味,至今我国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还保留着家庭制作腊肉的传统。也正是因为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用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了“腊月”的称呼。
二腊月的民俗传统,实在太多啦
腊月从喝腊八粥开始,过了腊八,就有一系列活动接踵而至,直到最受期待的除夕夜,下面我们就一起数数到底有多少种腊月民俗吧。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传说灶王爷在玉帝前美言几句,能保佑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们的祖先会祭祀灶神,请他老人家上天多说几句好话。这种仪式叫“辞灶”。
二十四,扫房子。祭灶过后,就正式开始过年的时间了。年终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的,除了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借“尘”与“陈”的同音,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意愿。
二十五,做豆腐。根据各地的传说,灶王上天后,玉帝会下界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说,所以老百姓就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说实话,吃豆腐渣还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过得很不容易,哪有那么多好吃的,所以才有这个传统。
二十六,杀猪割肉。说的是这一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肉食了。在古代生产落后,普通人往往在春节前后才能放开的吃几顿肉,所以这也称为“年肉”。
二十七,各地民俗中开始洗澡洗衣,以示除去一年中的晦气,迎接来年新春。
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也有的说“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自然不用多说,为过年准备主食,贴花花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等红色喜庆饰物的意思。
其中春联是各地共同的习俗,据说源于古代“桃符”。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后来随着造纸术的推广普及,就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贴春联的习俗。
二十九,小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孝文化,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祭祖也就格外郑重。各地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在二十九日早晨祭祖的地区不少。另外,到了除夕前一日,也就是小年,人们已经开始摆设宴席,开始庆祝了。
腊月三十,除夕,指的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正好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也就是除旧迎新,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已是新岁。各地有不同的年夜饭文化,除夕守岁文化。共同的意愿就是围绕着除旧迎新和祈福,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会尽可能的丰盛一些,一家人慢慢地吃,从傍晚时分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三属于孩子们的欢快腊月,庙会很热闹,零食真不少
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比古代提高了很多,孩子们的生活水平也比古代儿童好上不少,好吃的东西不用等到过年就可以吃到。在古代,孩子们是天天盼着腊月过年,尤其是腊月的庙会,美食集中出现,让儿童们流连忘返。
庙会起源于祭祖。古代往往是大家族聚居,上供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都是大家族集体举办,这种集会就是后世庙会的起源。到了后来,庙会就形成了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超越了最早的含义,成为一种大型庆祝活动。
各地的传统小吃都在庙会上集中出现。孩子们也到了能够大饱口福的时节,北京的冰糖葫芦,北方的糖瓜,南方的打糕,各种传统美食都凝聚了一代代古人的智慧和创意,哪怕再平凡的生活,古人也会努力给孩子们做出可口的美食,让孩子们在年终岁尾欢快起来。
腊月是一年的小尾巴,在我们农耕文明中,也是耕作事务忙完,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候,所以也有“冬闲”的说法。虽然农事上闲下来,但我们的祖先从不肯停下忙碌的脚步,他们的生活并未因此而放慢,发明了各种千古流传的美食,各种有趣的活动,人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传统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不管这一年是过得辛苦、艰难,不管有多不容易,都会整理心情,迎接新的一年,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乐观精神。
各位读者,你们所在的地区,除了腊肉,还有什么传统腊月美食让你常回忆起童年吗吗?可以发在评论区,让各地的朋友都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