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对毛笔了解多少毛笔发展的历史汉府古文 [复制链接]

1#

毛笔发展历史,表现为品种不断丰富,形制不断改变的复杂过程。除了技术及材料因素外,毛笔的发展与书画及书写载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毛笔的历史,据考古资料,大约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磁山文化。迄今考古尚未发现商朝所使用的毛笔。但据董作宾的考证,在商代,人们的日常书写中就已经使用了毛笔。在已出土的龟甲、兽骨片上,发现有用毛笔书朱实物。

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属于战国时期。《说文解字》载:“笔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毛笔的称谓各不相同。年,长沙战国墓葬中发现了一支毛笔。笔毛用丝线捆在杆的一端,毛长2.5厘米,直径0.4厘米。

这支最早的毛笔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就形制而言,笔毛还是捆在杆的一端,技术尚未成熟。这种原始的制作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由于捆扎的原因,笔体中虚不宜发力,易开叉,不能书写大字。而且,笔毛难于捆牢,容易脱落,不耐用。

年,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发现一支毛笔。不同的是,这支笔杆头部被劈分为数片,笔头则被夹在其中,然后再用丝线系紧。又如湖北荆门楚墓出土,笔杆用苇,笔毛长3.5厘米,径约0.7厘米,笔头被夹在被劈分的杆中间。制作从捆扎在杆外到被夹到杆中,这是制笔技术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突破。这标志着固定笔头技术的逐渐成熟。

南方盛产芦苇,芦秆中空,人们自然选择了它来制笔杆。即使到了唐代,仍然有芦苇杆毛笔。可见,笔杆的选择大多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惟笔杆,更重要的是笔料的选择大多也是如此。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制造出较为成熟的毛笔。

秦笔在战国笔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我们熟知的蒙恬造笔的说法应该在这个角度上理解。蒙恬的贡献在于改良了毛笔制作工艺。据晋崔豹记载:与竹管兔毫不同,蒙恬笔以枯木为杆,用鹿毛为柱,羊毛为披。蒙恬根据西北的物产,因地制宜利用枯木,以鹿毛和羊毛混合制笔。这大概是披柱法的雏形,至魏晋时期大致成熟,以王羲之的《笔经》所述方法为代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与蒙恬同时期的秦代毛笔,已经有考古发现。在云梦睡虎地墓地出土三支毛笔,笔杆为竹质,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杆上端削尖,证明了秦代“簪笔”现象。沈约《宋书》载:“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像。”由夹在杆中到插入空腔,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进步。从此以后,笔毛如何固定在笔杆的问题基本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处理,利用空腔固定笔头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隶书渐趋于成熟,碑版大字隶书的兴盛,蔡伦发明造纸术及东汉造纸技术的发展,要求毛笔形制更大,表现力更加丰富。汉代出现了专门赞美毛笔的文章。蔡邕《笔赋》赞云:“惟其翰之所生,生于季冬之狡兔。”

据文献,朝廷月供有大笔。汉《官仪》曰:“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红管大笔具体多大不得而知。从出土实物可知,汉代毛笔制作沿袭旧法,一种是将笔头装入空腔,另一种将笔杆头部劈分为数片夹住笔头。

年,江苏连云港汉墓中出土了毛笔,其中有一只毫长4.1厘米,竟有2厘米储入管内。将笔毛的一半纳入腔中,这正是汉笔大料制小笔的特点。一则由于技术的局限,因势利用紫毫的特点;再则为了增加锋尖的弹力,笔头短,锋颖自然比较突出,更富有弹性。这种短而粗的形制一直影响到唐代,唐代著名的鸡距笔可谓此种形制的极致典型。物极必反,至唐末短而粗的形制渐渐发生了转变。这是后话。汉朝的毛笔逐渐重视笔管的质地,还用金银镶饰。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可见,笔杆的造型和装饰日趋考究,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使之成为精致的工艺品和身份的象征。这种工艺化的倾向对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到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