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成语成语”之40“蔡伦造纸”
有一年,我家所在的小区搞文化建设,马路边树起一排名人雕塑,雕塑台座正面刻着相应的名人名言。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位列其中,他的名言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当时笔者凭着对古人书写材料的粗浅了解,琢磨出了这句话的意思(缣帛太贵而竹简太重,都不方便人们书写、阅读和传递),心想这算什么名人名言,没有一点哲理,设计者为什么不选一句更精彩的话,如旁边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云云呢?
后来随着阅读的增加(感谢蔡伦留下的便利),才知道同是阉竖之人,司马迁写有皇皇巨著,连珠妙语随处可见,而蔡伦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当然也就找不出他的名言佳句。其实,上面那句话并不是出自蔡伦,而是《后汉书·蔡伦传》中介绍蔡伦事迹的背景性交代。
我们常常用“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形容人的学识渊博、藏书丰富。但这两个词语原意是指简牍之多,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五车之富、汗牛充栋的简牍能够承载的信息量其实有限,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就达斤之多。
当然,在蔡伦之前,人们还是有更轻便的书写材料——缣帛之类的丝织品(“纸”字从纟,本意即此,今纸古人写作“帋”)。但是即使在今天,拿丝织品当纸用,也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元兴元年(公元年),蔡伦把自己发明的造纸术奏报给汉和帝,“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的贡献,在于使书写材料变得既轻便、经济而又耐用,把树皮、秸秆、破布、渔网之类的“废物”经过切割、蒸煮、打浆、漂洗、沉淀、挤压、晾晒等一番工序,就变成了一张张不易破碎的植物纤维纸,信息保存和传播方式由此发生巨变,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一书把蔡伦排名第七。
古代造纸流程图
不过,蔡伦之前,是否已经存在植物纤维纸,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据《汉书》记载,汉成帝为讨好赵飞燕姐妹,曾向一位生下皇子的宫女下一道逼她自杀的指令,指令以“赫蹄书”由宦官带给这位宫女。
东汉末年学者应劭考证说:“赫蹄,薄小纸也。”
因为一些类似的记载,从唐朝开始不断有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北宋陈槱在其著作《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者在一些西汉墓葬中发现了“纸”,将我国存在植物纤维纸的历史提前了两三百年,于是学界关于造纸术发明权归不归蔡伦展了开激烈争论。特别是年在西安市郊区灞桥发掘出年代不晚于汉武帝的古纸,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支持方认为“灞桥纸”是由黄麻或苎麻制造的纸,反对方则认为这种纸还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纸,或者对纸的发现过程提出质疑。
争论的过程非常复杂,本文不做赘述。但笔者认为,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在蔡伦之前出现了纸的雏形完全可能,蔡伦在总结民间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对造纸流程进行改进,加入或强化关键步骤,使得纸的品质和产量都发生了质的提升。
恰如尽管瓦特之前存在“蒸汽机”并不影响我们说瓦特发明蒸汽机,不管蔡伦之前是否有“纸”,我们称蔡伦为“纸祖”“纸圣”都不为过,也无需将教科书中“蔡伦发明造纸术”改为“蔡伦改进造纸术”。连力主“造纸术起源于西汉”的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潘吉星院士也承认,“尽管我们说造纸非自蔡伦始,却无意否定他对造纸术的发展有贡献,不否定蔡伦时代确是造出精工于前世并为后世效法的良纸”。
关于蔡伦的争议,还有他的籍贯。对他的籍贯有耒阳说、郴州说、桂阳说、枣阳说等等,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耒阳市和桂阳县史志办负责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之所以出现这些争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史书关于蔡伦的传记与他对于后世巨大的贡献相比过于简略,《后汉书·蔡伦传》全文只有寥寥余字(含标点符号)。
但即使只是简短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蔡伦的多才、进取和不屈。
从该传可知,蔡伦在汉明帝末年入宫当宦官,原因不得而知。历来阉宦为人所不齿,凡读过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者都理解阉人的身份是多么的尴尬。
不过蔡伦职位升迁挺快,汉章帝前期即被提拔为小黄门,汉和帝继位不久他一跃上升为中常寺,“豫参帷幄”——经常与皇帝一起谋划国家大事。继而兼任尚方令,负责宫廷秘剑等器物的制作。蔡伦监造的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不少介绍蔡伦的文章说蔡伦这段时间官运亨通是因为他讨好章德窦皇后(和帝继位后为太后)而为窦皇后器重之故。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想当然,没有史料依据。
可以确定的是,后来蔡伦封侯,到达人生巅峰,是缘于汉和帝第二任皇后邓绥的恩宠。
邓绥从小就喜欢读书,家人戏称她为“诸生”。选入后宫,她节俭自律,唯一的爱好是舞文弄墨。蔡伦留意造纸术,应该与邓绥的这个爱好有关。
和帝英年早逝,殇帝、安帝相继承继大统,邓绥成为太后。安帝继位时才十三岁,邓太后临朝称制,一时权倾天下。
因为长年累月尽心尽意伺侯、保护主子,元初元年(公元年),蔡伦被邓太后封为龙亭侯,食邑户,稍后升迁为长乐太仆。
据《后汉书·百官志》可知,后汉时期,小黄门秩六百石,中常寺和尚方令均秩一千石(中常寺后增至二千石),太仆秩二千石(相当于郡太守待遇)。可见蔡伦作为宦官升迁之快,恩遇之隆。
但王权翻云覆雨,世事变幻无常。邓太后归天后,安帝正式亲政,诏令蔡伦就他曾充当窦皇后帮凶诬陷宋贵人一事向廷尉作出交代。
蔡伦以自杀的方式拒绝这一令他感到羞辱的问罪。
原来,在汉安帝祖父汉章帝时期,后宫宋贵人生下一子,即安帝之父刘庆,被立为太子。而皇后窦氏不能生育,为保住自己的权位,她诬陷宋贵人行巫蛊之术诅咒宫廷,引起章帝对宋贵人不满,导致太子刘庆被废,贬为清河王,宋贵人被疏远,移居偏室。
为做实冤案,杜绝后患,窦皇后派蔡伦到宋贵人住处逼迫其坦白认罪,宋贵人不能忍受,服毒而死。
窦皇后如愿以偿,她的养子刘肇(即汉和帝)得以当上太子。
和帝十岁登极,二十七岁驾崩,其继位的次子(即汉殇帝)夭折在襁褓之中,邓太后挑选原废太子刘庆的儿子刘祜嗣位,即汉安帝。
永宁二年(公元年),邓太后驾崩,蔡伦失去倚靠。安帝亲理万机,重提旧事,追责蔡伦。
蔡伦也因此常遭后人诟病。
吕思勉《中国通史》后汉世系图
但笔者认为,当时蔡伦只是一个跑腿传话的小黄门,奉主子之命行事,怎么做都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再说,和帝在位前四年因为窦太后主掌朝纲,蔡伦被重用有可能是窦太后袒护,但事实是,四年后和帝铲除了威胁皇权的外戚窦氏一门,窦太后失势被置于冷宫,蔡伦在后来十多年时间依然被和帝视为心腹。
可见蔡伦并非为窦皇后卖命的亲信和死党。
要知道,清河王刘庆与和帝兄弟情深,在和帝擒拿外戚窦氏兄弟过程中,刘庆是密谋参与者,而且他后来长期居住在京城,一直与和帝亲近,凭其身份和地位想要处死一个宦官可以说轻而易举。如果蔡伦真有十恶不赦之罪,即使和帝可以原谅他(其实和帝生母也是被窦皇后逼死),至孝的刘庆也不会放过他。
况且,汉安帝要治蔡伦的罪,其原因未必是他认为蔡伦罪不可赦。有汉一代,以孝治天下,安帝作为前废太子之子,宋贵人的亲孙,关于宋贵人冤案他必须向天下人有一个交代,还先人清白,一则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二则只有如此方能体现“亲亲为大”的儒家教义(30年后,桓帝为蔡伦平反立传,因为他已不是安帝直系)。
可事到如今,当初主犯均已作古,安帝也就只能以蔡伦作替罪羊,向朝野显示一种姿态。
正因如此,安帝问罪蔡伦的方式显得温和,“敕使自致廷尉”,也就是说,安帝并未派人捉拿蔡伦,只是要他主动到有关部门交代问题。
皇权体制之下,每一个体都只是政治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非荣辱由不得自己。
但对于蔡伦来说,这样的侮辱足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蔡伦有才学,曾受指派监管皇室图书馆儒家典籍的勘校;他“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其行止体现出建功立事、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具有儒家修养和抱负却又身为竖宦,蔡伦一生的压抑和痛苦可想而知,或许,在他内心,死早已成为一种解脱。所以接到到敕令后,他“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
留下造福人类的的伟大发明,守住自己最后的尊严,蔡伦决绝而又从容地离开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