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晚清太监孙耀庭的自述深夜伺候嫔妃时,鞋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
太监,又称为宦官,是中国古代甚至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的一种封建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在古代,他们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来满足皇帝的需求,但是本质上来说他们也是一群封建皇权统治下的可怜人。太监的历史变迁

在古代,太监这个群体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和发展,从一开始的宦官逐步变成了后来大家熟悉的太监。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宦官这一称呼,不过那个时期的宦官并不一定是太监,只要是在宫中服服侍皇帝的近臣都被称作宦官,有的是净身之后的,也有的是未净身的,宦官只是一种称呼,所谓的官宦之家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大秦因为宦官赵高乱政而亡,让天下人人侧目,原来宦官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于是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就开始担心宦官的力量。这时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成立了中常侍这一职位用来制衡宦官,而中常侍就是用文人士大夫为主,基本上和宦官算得上是水火不容,关系十分恶劣。

直到东汉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是士人身份的上升,已经很少有士人会选择进宫中做宦官了,同时也是为了保持皇室血脉的纯洁,东汉皇帝就决定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要想当宦官必须要先净身。

而这一时期其实一直都没有太监这个称呼,只有宦官,直到唐朝时期,当时有一个官职叫做中御府大监,或者说中御府太监。唐朝皇帝任命宦官来担任这个职位,于是才有了称呼宦官为太监的说法。

到明朝时期太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当时明朝皇宫中有十二监,只有其中职位最高的都被称为太监,可见这一时期太监可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必须要担任官职才能被称为太监。宫中一般普通的净身之后的只能被称为寺人

直到清朝统治时期,因为清朝统治秩序的严苛,普通人都是满清统治者的奴隶,于是就把所有宫中的宦官都称为太监。

太监中的好与劣

太监因为身体上的残缺往往性格会十分怪异,一部分太监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学习和做事上,认真为朝廷做事,往往能够做出一番成绩,而另一部分则性格变得扭曲残暴,一朝大权在握就开始结党营私干涉朝政。

走上正道的这部分太监以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为代表。这两位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同时又勤奋好学,做事专心尽力,其研究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当时皇帝还封他为侯。

而明朝的郑和则是将目标投向了广阔的海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在永乐年间,郑和奉命七次出使西洋,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可谓是空前的,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大航海时代,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太监因为身体的残缺则开始疯狂残暴,比如赵高、魏忠贤等人都是如此,他们一方面对统治者极度谄媚,另一方面则疯狂的攻击正直人士,在朝堂上排除异己,独揽大权,无数人为之心惊胆战。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但是魏忠贤本人性格猜疑残忍,当时疯狂的迫害那些正直的大臣,甚至被当时的人称呼为九千岁。

太监的真实生活

正如大部分人的想象中,皇宫一定是荣华富贵的代名词,是锦衣玉食的象征。其实无论中外宫廷生活确实都是奢华无度的,但是这都是统治者的奢华,和太监往往关系不大。

最高层的太监或许能够呼风唤雨,但是底层太监生活往往无比艰辛,他们作为整个皇宫最底层的劳动力,要承担起整个皇宫所有的体力劳动,他们只能辛勤的劳动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而且作为统治的最底层,也经常要面对统治者的大骂甚至诛杀,他们连一丝一毫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晚清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就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因为统治者无论白天黑夜只要需要就一定要有太监服侍,但是太监晚上怎么保持清醒呢?孙耀庭提到为了保持清醒太监所能做的就是自残。

当时还是个小太监的孙耀庭发现,别的值夜班的太监宫女晚上都很清醒,因此在侍奉统治者的时候很少犯错,于是他就去向他们请教,但是却一直问不出来。

直到有一天,他偷偷发现值夜班的宫女、太监都会往自己的鞋里放苍耳。苍耳有刺会刺伤脚底,但是太监们却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醒脑,因为他们在宫廷中只是任打任骂的奴才,为了避免出错就只有使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而孙耀廷也因为不断观察这些小细节,在宫中服侍统治者的时候很少出错,很得皇帝及后宫嫔妃的欢心,甚至他还服侍过溥仪,也算是从小太监做到了大太监的位置上。

太监的贫苦出身

在清朝晚期,因为时局混乱,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因此有不少百姓就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当太监。或许在今人看来十分难以理解,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当太监虽然不好但是总归可以活下去,在那个易子而食的时代,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孙耀庭也同样如此,他出身于天津市一个贫苦家庭。一家六口,父母和四个弟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一般贫苦农民哪里养得起四个孩子,为了活下去为了养活其他儿子,父母不得不把这个他送去当太监。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太监还没有当成功,辛亥革命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摧毁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打倒了这个最后的封建社会,末代皇帝溥仪签下了退位诏书,现在皇帝都没了,那还要太监做什么?

虽然皇帝没了,但是封建主义还在,溥仪仍然在紫禁城里过着他锦衣玉食的生活,甚至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孙耀庭这个最后的太监也就被看重。当时孙耀庭先是被带到载涛的身边,认真学府里的规矩、称谓,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真正进入到紫禁城中。

因为做事出色孙耀庭就被推荐进入了紫禁城,但是没伺候几年他就被赶出去了。当时满清已经灭亡了,很多太监都没有足够的俸禄了,于是就偷紫禁城字画拿出去变卖。溥仪知道后直接打发掉了所有太监,就这样孙耀庭也被驱逐出了紫禁城,结束了自己的太监生涯。

太监在皇宫中的作用

宫廷中主要的太监,也就是大部分地位比较低的他们是皇宫中主要的劳动力,是专门伺候皇帝和皇后、嫔妃的。

因为宫中还有很多力气活是需要男人的,而宫女的力气又太小,直接使用男人来伺候后宫的话皇帝又有着戴绿帽子的危险,因此只能使用净身过的太监,虽然已经净身,但是他们的力气并不比普通男人差多少,甚至明朝还有一部分太监能够治军打战。

而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太监因为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被皇帝看中成为政治人物。

比如明朝时期算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使用太监的一个时代,当时在明朝皇宫中分出了所谓的十二监以及其他工作部门,整个宫中太监分成了整整二十四个衙门,几乎都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或者说小社会了,也可以看出明朝太监的分工的复杂。

但是面对这么多太监这么多事情一般人也无法管理,于是明朝皇帝还允许太监读书,当时明宣宗在皇宫为宦官们专门设置了“内书堂”,派翰林院的低级官员教导他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能堪大用的太监,而不仅仅是一群低级的劳动力。

虽然大明还有所谓的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但是所谓的祖制,只是需要时拿来使用,不需要时弃之敝履,就这样太监们也堂而皇之的读书进学了。

当然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皇帝想要让你读书,当时的太监在读书中一旦读不好轻者用戒尺打手板,重一点则在孔子像前罚跪,其他如礼仪、言行上若有过错,同样要严厉处罚。

有了读书就有了高下,需要依靠学习成绩来分配工作,这些读书的小太监一般会先教导几年,之后成绩好的就去好单位做上等差使,成绩差的就继续回去当苦力,再无出头之日。

这些读了书的太监自然和一般太监不同,哪怕是做坏事都做得更加出色,于是就有了魏忠贤等人这种祸国殃民的太监出现。

于是乾隆皇帝直接废除了太监读书识字的制度,乾隆不需要聪明的太监,后来也就有大家熟悉的大太监李莲英之类的,其实他们都算是半文盲,只不过依靠着皇帝的宠信往往也会有不小的权力。

太监在朝堂上的作用

明朝时期皇帝让太监读书就是希望太监能够在政治上帮助自己,在朱元璋时期太监只是负责皇宫的出入检查。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太监甚至还协助皇帝批阅奏折,此时太监的地位相较于最初就已经发生了质变。

其实这也是皇帝的无奈之举,朱元璋每天要批准几百斤奏折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了,但是明宣宗没有朱元璋那么尽责,很多时候就让太监代替自己批阅,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两个职位。

而且太监作为宫廷中唯一的男人,天天服侍皇帝能够接触到宫廷中的各项秘闻,甚至知道皇帝的想法和喜好。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大臣都会想尽各种方法揣摩圣意,因此太监就成为了他们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而有身份的大太监掌握有关皇帝的信息,也会谨慎选择合作对象,双方互相勾结,因此谨防太监和外臣勾结也是皇帝的一个重要的敏感点。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不少太监能够从军打战,比如大家熟悉的郑和就是如此。明朝十二监中有一个号称是御马监:御马监组主要负责组建和掌管宫廷禁卫骑兵,是真正的能作战的太监了。

再到了明宣宗时期,这个规模进一步扩大,御马监控制下的骑兵到达两万,同时因为御马监的太监们比较懂军事,因此往往会被皇帝任命为监军,在各地担任镇守太监。

太监这种存在其实本质上来说都是封建皇权对人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依靠着权力和金钱剥夺了普通人的生育权利,将无尽的屈辱加诸于他们身上。

甚至不仅仅是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欧洲古希腊时代都诞生过太监这种群体,甚至东西罗马帝国时期的太监和中国明朝的太监一样都还有不少官职,甚至权倾天下。但是无论他们权力有多大,他们本身身体都是残缺的,他们代表着封建统治者对于人性的压迫。

直到今天我们再也看不见太监的踪迹,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不需要再以这种残酷的方式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同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