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的用文言文交流?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何会出现文言文呢?
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白话文了,只有在学习古文时才会接触到文言文。
而文言文不仅晦涩难懂,还读起特别的绕口,
难道古人平时交流的时候,也是如此绕口的文言文吗?
事实并非如此,古人日常说话也不是文言文。
既然古人都不说,那么文言文又为什么产生呢?
文言文的出现
其实我们说把“文言文”当做古人说的话是不够准确的。
因为文言文指的是用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而古代书面语是“文言”。
从“文言”的定义上来看,就知道了古人说话的时候不可能使用文言。
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会用到文言。
虽然我们现在也分书面用语和口语,
但是这两种语言的差别不大,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但是“文言文”和口语的差距就很大了,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设计差异这么大的两套语言体系呢?
“存在即合理”,虽然“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但是这也是不固定的。
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就比如原始人不可能直接就说普通话,这中间是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的。
这时就要来看“文言”的第二个定义了,它是商周时期人说话语言被简化来的。
也就是说那时的人说话和“文言文”是一样的,说话也是“之乎者也”。
比如孔子说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庄子和惠子坐在一起聊天的场景是,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也就是那时的人说话和写文使用的语言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如果要穿越,那么就要做好“出口成文言文”的准备。
那么这时的古人写文章肯定也是文言文了。
古人选择“文言”作为书面语的第二点原因是,
因为在那个时候,文章都是写在竹简上的。
竹简又短又重,所以写文章语言就要很“节省”。
尽量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最少得字表达出来,要不一篇文章就要用麻袋装了。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到了汉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的大量产出。
不再需要在竹简上写文章了,为什么文言文没被淘汰,还一直存在到了新文化运动。
这是因为在古代,“教育”其实是比较奢侈的东西,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读书写字的。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贵族才接触到书籍,书算得上高档用品了。
能成为读书人都会让人觉得你比别人高人一等,从实际情况来看。
读书人也能比普通人享受更多的待遇。
所以读书人能懂文言文,而平民百姓却不懂,
文言文成了这些人体现自己身份的一种东西。
当然古代的书籍也不全是文言文写的,
比如小说,小说写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读的。
写成文言文只能卖给读书人了,为了让小说更畅销,就出现了白话小说。
比如我们现在看得四大名著,就是白话小说。
并且文言文不是没有好处的,前面提到过古人的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当不同时期的人说话有很大差异时,写出来的文章后世的人就很难看懂。
举一个通俗一点的例子,闽南话其他省份的人基本都听不懂。
那么如果用闽南语写的书,其他地区的人也很难看懂。
但是有了文言文的存在,就省事很多了,文言文就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
方便文章的学习和传承,就算是现代人,
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则,也能轻松读懂文言文。
既然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他们说话并不使用,那么古人说话时的口语是什么样子的。
古人是怎么说话的?
不同时期人们说话的语言大不同,先秦时期,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那时的人说话就是文绉绉的文言文,可能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更加复杂。
但是等到了隋唐时期,口语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当时韩愈和其他7个人掀起了古文运动,就是说写文章要学习先秦时期的语言。
连唐朝的人都觉得先秦是古代了,那么也正说明这时候的人说话不再会“之乎者也”的了。
想要了解唐代人怎么说话,就要先了解唐代的小说,当时出现的小说称之为话本小说。
什么是话本小说?就是唐代人平时怎么说话,这个小说就是怎么写的。
“单表为人难处。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蚩蚩蠢蠢,皆纳祸去。
持身保家万千反覆。”
虽然这些话读起来还是文绉绉的,和我们普通话区别很大。
但是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相比,已经通俗很多了。
到了明清时期,古人说话的时候,就和现代人说话几乎没什么区别,
基本上可以沟通,这从当时的白话小说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须奥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
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
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玉帝垂赐恩慈日:“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上面引用内容,一看就明白,很明显就是《西游记》里的内容。
开篇天庭发现了孙悟空降生在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
虽然有些词或者话还是有区别,但是基本上读起来什么问题。
明朝时期,朱元璋颁布的圣旨,很多都是通俗易懂的话。
毕竟他没上过学,太文绉绉的话也写不出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
但是这就是清朝皇帝在奏折上批的话。
再等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之后,不管写文章还是说话都是大白话。
文言文存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不能因为它难学难读,就弃之一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