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任远
编辑|超载叽
欧洲杯决赛,英格兰不敌意大利,错失欧洲杯冠*,引发了温布利球场外的暴力冲突。众多身穿英格兰队服的球迷为了泄愤,在混乱中殴打疑似意大利球迷。
英格兰队失利后,球迷们集结在温布利球场的出口,对意大利球迷进行围攻
在温布利球场举行的决赛,近百名球迷在未购票情况下暴力破拆球场防护栏,试图硬闯。在场外,整个英格兰上下也充斥着酒精和谩骂:球迷发狂似地投掷酒瓶、乱扔垃圾,甚至掀翻垃圾桶和路障泄愤。
社交媒体上,一段伦敦著名地标特拉法加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垃圾遍地的视频广泛传播。由于点球失败的几位球员都是非裔,大量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在英国社交媒体出现,遭到了英国足联和威廉王子的谴责。
球场上屡战屡败的英格兰队,“气势”似乎不敌支持他们的球迷。有人感叹,当年让人闻风丧胆的英格兰足球流氓,好像偃旗息鼓一阵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实际上,英国的“足球流氓”何曾远离?
如何定义“足球流氓”?
“我爸爸也可以说是个‘足球流氓’呢,但是他可不是电视新闻里报道的那种‘流氓’,”英国小伙子菲利普这样对笔者说。菲利普自己本身并不喜欢足球,他的父亲却是个狂热的球迷。“在我小时候,我的确感到有点害怕。这是因为足球运动会带来玻璃爆裂声音,人们斗殴也会流血受伤。”菲利普说。
英国足球流氓造成的暴力事件,多数集中在上世纪70~80年代。年5月29日,利物浦和尤文图斯进行欧洲冠*杯决赛前夕,意大利和英格兰球迷发生冲突,导致39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次骚乱为英格兰足球界带来严重的打击,导致了英格兰大小各级俱乐部在五年内被禁止参加任何欧洲赛事。
英格兰球迷在场外聚集,遍地垃圾
英国足球暴力事件,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英国病”。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大为震怒,下狠手整治乱象。一些措施,譬如在足球场周边禁止售卖酒精饮品,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
在英国学术界,足球和社会的关系成了一门显学。从年到年,英格兰足球基金会就投入了90万英镑,委托莱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专门研究足球暴力现象。如今,莱切斯特大学依然是足球暴力议题的学术中心,涉足社会学、犯罪学、文化研究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来研究“足球流氓”问题。
进入90年代,英格兰足球暴力现象开始减少,特别是场内爆发冲突导致伤亡的事件已经大幅度减少。有组织的足球流氓开始式微,零星爆发的暴力冲突还是时有发生。
中文语境的“足球流氓”,指的是英语中的“footballhooligan”,而这与我们理解的“流氓”其实并不完全一样。
社交媒体有大量相关视频流出
《足球流氓研究》作者斯蒂芬·弗洛斯迪克和彼得·马尔驰认为,“footballhooligan”的定义众说纷纭,如果为了方便研究者收集研究对象样本而设置一个框架的话,那么下列这些行为,可以作为定义一个“英国足球流氓”的参考值:
首先,他们是否是球迷。其次,他们在球赛期间是否涉及暴力行为;他们是否有组织地效忠于某个足球俱乐部;他们是否有组织地用暴力对付对手俱乐部的球员和球迷。
在80年代,通常一个足球俱乐部都有一群死忠粉丝,那些诉诸于暴力的球迷,可以被定义为“足球流氓”。他们多数是男性,年龄从青少年到60岁不等,组织严密,层级关系明显,有一个类似“领袖”的男性角色,对手下发号施令。他们效忠的俱乐部进行比赛时,会组织一些破坏对手球员的行为,或者伏击对方球队球迷的暴力活动。
在英国足球界,“firm”一词指的是足球流氓集结而成的一个组织,他们效忠于某个球队,有一个带头大哥指挥,组员一辈子只能为一个“firm”效忠。当时,英格兰足球流氓组织有好几大派:效忠于切尔西的“猎头人”、效忠于曼联的“红*”、效忠于里兹的“顽皮四十”以及效忠于伯明翰的“祖鲁战士”。
今天,成规模的足球流氓组织早已消失。一些有前科的足球流氓被禁止进入场馆,而且大部分球场都装满了闭路电视,英国警方追查暴力事件变得更加方便。英国足球流氓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从球场观众席转移到场外的公众地点,或者干脆在社交媒体展开骂战。
一个足球流氓的日常
英国演员加里·奥德曼在英国电影《会社》()中饰演一名足球流氓组织的小头目。这部电影,可以说把一个足球流氓的日常生活展现得非常充分。
《会社》(firm)是cult片经典之作
在片中,奥德曼扮演的角色巴克希,游走于崇尚理性的职场和崇尚血腥的球场之间。巴克希是一名笑容可掬的地产销售经理,业余时间却是伦敦内城俱乐部的足球流氓组织头目。巴克希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开心,仰人鼻息,逢场作戏,妻子和亲戚觉得他对足球的狂热损害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你的生活就是给人提供笑话!”妻子忍无可忍。
可是,在组织中,巴克希非常享受“老大”的地位,组织参与的每一次斗殴他都严阵以待。作为足球流氓,他的日常就是指挥刚入伙的小弟跟对手进行赤手空拳的斗殴,而这些刚加入流氓组织的小年轻,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通常乐意打个头破血流。
除了肉搏斗殴之外,巴克希和对手们相互毁坏对方的财物,譬如洗劫对方的更衣室,在对方的场馆涂上羞辱性的语句,或者把对方的小汽车推到河里。
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巴克希还想通过拳脚“一统江湖”,让全英格兰的足球流氓都听命于他。一次类似决斗的头目斗殴过程中,对手没有遵从“赤手空拳”的原则,输掉比赛后突然拔枪打死了巴克希。
《会社》就是足球版的“猜火车”
如果以《会社》作为研究英国足球流氓的蓝本,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些“hooligans”会做一些毁坏财物或者暗中设伏击的行动,但是在他们的圈子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武德”:少用或不用杀伤性武器,拳脚定胜负;不讲求所谓的“策略”,一下场就搏斗,为的是展现自己的阳刚力量。
“亚文化”,从边缘到主流
笔者试图跟菲利普再深入聊起他父亲的“足球流氓“生涯,对方却有些迟疑。他说,父亲对自己的往事始终有所保留,没有细说。在菲利普这样的年轻人看来,真正“严肃”地为了自己热爱的球队而挥拳相向的足球流氓,也是上一代白发老人们的往事了。现在看到那些挂着英格兰旗帜的光头球迷们,他都忍不住想笑。
英国足球流氓的往事,仿佛给英国文化产业带来不少灵感。首先是足球流氓电影和小说的兴起,作品数量非常庞大,俨然成为一个自具特色的流派。英国演员丹尼·戴尔除了在年饰演《足球工厂》里面的失足足球流氓,还在一部名为《真正的足球工厂》纪录片里拜访了不少老一辈的足球流氓头目。当年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头目,在镜头面前成为了一瘸一拐的老人,坐在酒吧里向镜头展示自己的陈年伤疤——岁月不饶人。
80年代的CasualSubculture风格
足球流氓还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衣着亚文化,CasualSubculture。80年代的足球流氓为了躲避警察的追逐,脱下自己支持的球队衣服,换上一些休闲的运动服混进对手球队的球迷观众席里,等待闹事的机会。
这些混入对方球队球迷的足球流氓有自成一套的衣着规则:他们喜欢穿StoneIsland、CPCompany、SergioTacchini等牌子的运动服,再配上一双Adidas的运动鞋,这些牌子的服装当时也算是价格不菲的名牌货。
穿上昂贵的名牌衣服,警察也不容易盯上自己。久而久之,这身装扮成为了足球流氓彰显自我身份的行头。随着有组织的足球流氓年代渐渐远去,这一套CasualSubculture衣着搭配开始“脱敏“,成为不少英国青少年的着装风尚。
足球暴力是历史一部分
时至今日,英国学者们围绕足球流氓和暴力事件,还是有不少困惑。为什么橄榄球和篮球这些球类运动同样激烈,却没有产生跟足球同等程度的有组织暴力事件?为什么足球最容易滋长有组织的流氓和暴力行为?
《足球流氓研究》一书认为,这跟足球在中世纪的起源有关系。12世纪,英格兰乡村在复活节期间有未婚青年集体参与踢球的活动。斋戒了一段时间后,乡民们通过追打踢球、大吃大喝的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那时没有条条框框,所有年轻人都参与这项运动,还是满大街小巷奔跑,酗酒和闹事也就难以避免。
年来,暴力、酗酒、闹事一直伴随着足球的发展
在司法文件和各种犯罪档案保留得非常完善的英格兰,我们可以发现这八百年来,暴力和酗酒闹事一直伴随着足球的发展。在一些乡镇,动辄有多人参加的足球赛,往往演变成趁火打劫。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颁发禁止举行足球赛的禁令。然而,这道禁令似乎并不奏效,大小城市的年轻人依然我行我素地举行踢球比赛,与此同时,当地的粮仓和商店便要遭殃。
今天,足球运动越来越规范化,但是暴力问题依然伴随左右。从好几百人追逐一个球的“巷战”时期,到职业运动赛事,无论踢球者还是观球者,足球依然是人人希望从某种程度参与的大型公众活动。
作为”足球之乡”的英格兰,足球氛围浓厚。尽管预防暴力和管控足球流氓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但是理性之下压抑的那种原始的冲动,始终在暗流汹涌。
编辑|超载叽排版|超载叽
看世界杂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