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经络病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针灸临证中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它与经络循行共同组成经络学说的理论核心,同时也是“辨经”的基础内容。
十二经脉每经所属病候,皆分为两部分。一是“是动则病……”二是“是主所生病……”
“是动”是言该经若发生异常变动,则可以出现某些病候。“是主”是讲该经所属穴位具有主治某些病候的作用。
因此,“是动病”是辨经依据,“是主所生病”是临床治疗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
1.肺经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咳嗽、喘息是肺的疾病,但有“本经自病”和他经导致肺发生病变的区别。如脾胃虚弱导致肺气虚的称“土不生金”;脾失健运,聚湿成痰,上渍于肺,则可病湿痰咳嗽;肝胆之火上炎而致肺热咳嗽的称为“木火刑金”;肾阴不足,每易使虚火上炎,肺受熏灼,造成“火灼金伤”之虚损。又如肾气不足,影响肺的吸气功能,而病上气(喘)的称为“肾不纳气”;心火熏灼也能导致肺热证。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失肃降,则往往导致大便不通,泻大肠则能清肺热等,都是肺受他经影响而发生的病证,临床应结合具体证候、经络诊察等加以辨认。
2.大肠经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齿痛、颈肿是大肠经病候,同样有“本经自病”和他经导致的大肠经病变之分。颈肿,如胃内郁热,痰火积聚,必见消谷善饥,这是足阳明影响手阳明发生的病变。其他颈肿(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颈淋巴结核等)多与肝郁气滞、情志郁结有关。
3.胃经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洒洒振寒者,高热寒战也。善伸数欠者,阴气郁而欲伸之也。颜黑,阳明热盛、气血壅滞也。病至则恶人与火,甚则弃衣而走,狂证也。贲响腹胀,胃肠鸣腹胀也。骭厥,气血阻滞也。
4.脾经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5.心经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6.小肠经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7.膀胱经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趾不用”。
8.肾经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9.心包经
“是动则病: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10.三焦经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11.胆经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胁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12.肝经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13.督脉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14.任脉
“任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15冲脉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16.带脉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17.阴维脉
“阴维为病,苦心痛”。
18.阳维脉
“阳维为病,苦寒热”。
19.阴跷脉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20.阳跷脉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上述病候涉及病证甚广。在临证时,大凡经络病,如漏肩风、腰痛、腿痛、头痛、瘰疬等,通过经络诊察,应从经络上辨;对于脏腑病以及脏腑所属五官七窍病,通过经络诊察,应从病上辨,此其要也。
如“鼻窒”(慢性鼻炎),肺开窍于鼻;手阳明止于鼻;足阳明起于鼻;督脉上巅循额至鼻柱;足厥阴上入颃颡(后鼻孔);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近邻鼻旁。故临证治疗鼻窒虽以肺为主,实则涉及多经。
鼻塞是鼻窒的主症,若鼻流清涕或水样涕,遇冷则甚,此系肺寒证,查其肺俞(足太阳)压痛,灸之以温肺;若经常感冒,肺卫之气不固,治宜灸大椎(督脉)以温补卫气;若鼻流*浊涕,口干,查其合谷(手阳明)、内庭(足阳明)压痛,针之以清肺胃之热;若鼻孔干、干痛,或涕带血丝,或呼吸气热,此系阳明热盛,查其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督脉)压痛,刺之出血以泄诸阳之热;若涕倒流病及肝胆,查其太冲(足厥阴)、风池(足少阳)压痛,针之以清泄肝胆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