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本科学的是造纸,毕业后就去造纸厂当助理工程师,干着普普通通的工作。然而,毕业工作4年后,他意识到这不是想要的生活,便决定回到学校读研。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不仅完成读研,还读到了博士学位,甚至前往国外普利斯顿大学读了博士后,跟随的老师还是大名鼎鼎的施一公。
他就是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柴继杰。
多数人可能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向现实妥协,但是柴继杰没有,甚至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成为了一个核心有名的国际大家,结构生物学家。年,柴继杰还获得了被誉为“德国的诺贝尔奖”的洪堡教席奖,其奖金高达万欧元的奖金,换算成人民币几乎接近万。
年,德国“洪堡教席奖”计划启动,该奖项设立是为了吸引世界顶尖人才来德国高校工作,提升德国学术实力。该奖以5年内向每位获奖者提供高达万欧元,其中这还只是基本经费,要是加上其他经费,那么这笔奖金可以说是一笔巨资。可见德国为了能够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也是下了血本,更反映出了柴继杰的科研价值。或许,这也是德国学术能这么强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面对德国提供的优厚待遇和职位,柴继杰却毫无迟疑地回国。
不得不说,德国人对于人才的评价极为准确。没有多久,柴继杰就拿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5年前,植物体内的抗病蛋白被发现,但各国科学家均未能搞清楚对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在年,柴继杰作为领导者之一,完成了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团队合作的项目,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文,揭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给出了答案,该研究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植物免疫研究领域取得的历史性重大突破。未来,这项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简单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比如设计新型抗病虫种子,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为新农业开启新的篇章,发展真正的绿色农业。
然而,柴继杰的成功并非偶然。施一公在采访和演讲中曾经屡次提到这位比他还大1岁的“高徒”——柴继杰。
或许,是柴继杰的科研经历,太过于特别,甚至是有些坎坷,才给施一公院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同门的颜宁留下了深刻印象。柴继杰进入施一公课题组之初,基础差、英语也不行,可以说“天赋”跟他没有一丝关系,但是他靠着勤能补拙走到了今天。
“继杰从来不认为世上有什么事他做不到。”施一公这么评价柴继杰。
也许,那些常常拿“天赋”为自己平庸找理由的人应该反思,“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努力更加重要,柴继杰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这或许也是施一公喜欢用柴继杰教授鼓励其他的学子的原因。
柴继杰教授无疑是“逆袭”的典范,他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