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陕西6旬老人掌握独门造纸术,1刀纸卖12 [复制链接]

1#

传统的老手艺,老行当是我们这群民俗摄影爱好者一直追拍的题材,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它们很多都在消失中,特别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纯手工技艺,愈发显得珍贵,能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始终把它当做一份社会责任,每每听到哪里发现老手艺便毫不犹豫迁往拍摄,这不今日听说陕西秦岭山中还保留着用枸树皮做材料的古老造纸术,一行人便欣然规往。

秦岭山中这位老人名叫马松胜,是当地一个至今还在沿用古老的手艺造纸的老艺人。早上9点多钟在当地影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如约而至见到了老人,马大叔招呼大家坐下来开始给我们介绍这门古老的技艺:“我们北张村造纸很有历史,大体可追溯到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世代流传就是一门养家糊口的老手艺,当地流传有一句话叫做‘人多地少没有钱,全靠造纸斗饥寒’,以前全村人都以造纸为生,这些年社会发展太快,古老的造纸术被压缩了生存空间,村子里仅剩他家还在苦苦支撑,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古老的造纸术,将它申报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大叔人很热情,为了让我们更加真实直观地拍摄到枣子的过程特意给我们演示了一遍,他说用来造纸的材料是当地很常见的一种枸桃树皮,学名就叫“枸树”,它的皮质热情很强,最适合造纸用,首先在选择枸树皮上就有严格要求,一般枸树要选择1年到2年生的最合适,在不淋雨水的情况下,枸树皮放上半年多都不会腐烂,如果是大树或者老树皮则不然,3天就会烂掉。说完拿出枸树皮让我们观看。

大叔说:“秦岭山沟里野生的枸树很多,附近甚至还有一个叫枸山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枸树,是取材料的最佳之地,每年都有人去砍伐剥皮后卖给造纸的人家,他家用的枸树皮也是来自那里。古法手工造纸很麻烦,算起来要有72道工序,选好材后便进入第二部分,就要把枸树皮的内瓤剥下来,这才是可以用做造纸的部分,然后用水浸泡,木锤砸软,目的就是将粗纤维变细,以前都是人工打砸,现在改成了高效率的机器捶砸了。”

经过无数次的打砸,枸树内皮已经发软,还要在水中继续浸泡数小时,达到要求后就会把它们跌成一沓一沓的成条形状,摆放在木凳子上边,进入下边的工序。大叔说以前人造纸非常辛苦,最累的当属这个捶打的过程,家里没有男人是不行的,这是个重体力活。

第三大步便是切割了,马大叔拿出一个长长的大刀,把叠放在一起的枸树皮切成薄片,重达10多斤的大铁刀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熟练自如,大叔说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力加技术的活,一般人切割一会就要休息或者替换,女人们也能干上一小会,“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就是当地流传2句老话,形象的描述了这一过程。

马大叔将切碎的构树皮渣倒进了一个大大的石臼中,接着开始用一个特制的木头锤开始捣碎处理,他说要经过长时间的捣砸,让小片的枸树皮进一步变烂捣成皮浆,枸树皮浆再烂可是韧性依旧不减,这就是它能造纸的最大特点。

捣烂成浆后还要继续放进池水中进行浸泡一段时间,让皮浆充分软化,接下来便进入第四步,用竹帘子挂浆抄纸,让柔软的皮浆均匀的摊放在上边,这便成了纸的雏形。这个环节也是要有相当的技术要求,纸质的均匀全靠经验和手上功夫,挂浆均匀纸质的薄厚才可以,否则做出来的纸便没有质量。“前几年曾经来了一个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体验生活,就是在这个挂浆的环节他掌握不了,最后他说术业有专攻,不是谁想干都能干的了的,古法造纸不但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

第五步将挂上浆的竹帘子翻倒在案板上,薄薄的纸浆便摊放在上边,经过揭纸烘干晾晒便完成了整个造纸过程。马大叔说这样用构树皮造出来的纸张,古人称作“皮纸”,现在叫“楮皮纸”,它一般多是作为高级的书画专用纸张,枸树皮加工的皮纸以它柔软吸水性强,和有韧性耐久而深受书画家们的喜好,销售一直很好。

北张村造纸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直是我国北方造纸术的基地,古时候就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上个世纪人民公社大集体经济时期,更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村子里就建有造纸厂,成为计划经济下的名牌纸业,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都利用这个技术优势把它作为致富门路,马大叔自然也把造纸当成主业,发家致富,可以说是用枸树皮养活了一家人。

大叔说:“为了扩大销售也能让普通书画爱好者用上高质量的皮纸,我把以前单一的高档纸,做成了10个种类,价格从每刀30元到元不等,当然主要的产品还是元的高档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上到了一个新台阶,高档纸的销售一直是主要产品,几十年的经营落下了良好信誉,我家的皮纸从不推销,一直是足不出户坐等客商,销售不成问题,不敢说供不应求,可以说存货很少。”

马大叔说现在的年轻人看不上这个下苦受累的活,很多家都停了造纸生意,他儿子以前也是跟上他造纸,虽然说他现在有自己的事业,可是每到节假日都要回家来帮着他干活,目的就是想传承这个古老的技艺,这是让他最欣慰的一点。

秦岭这边的山村现在几乎都在发展农村经济,大叔已经不种田了,专业在加工皮纸,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加工点,他在这里造纸,接受参观学习,每天来的学生,游客很多,当然也有像摄影师一样的摄影爱好者。

马大叔一年的造纸收入大体在5万元左右,他造纸已经不为钱财,主要是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似乎从物质的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他的享受不单单是收入,更多的是寻求一份心里的愉悦。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马大叔曾经在“陕西祥云小屋”进行抄纸,揭纸表演,把古老的手工造纸术展示给了全世界人民。

目前老人的手工作坊已经成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他希望把这个看得见的四大发明之一古老的造纸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