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我们可以 [复制链接]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民族文化随着时间推移简单迭加累积的成果,而是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紧密的联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流动性的存在,其自身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辩证统一,并汇聚为前行的趋势,这形成了文化延续的基本走向。

历史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交流融合中发展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开始孕育而生,传承至今。它始终保持了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接纳融合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超强的向心力与包容力。从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夏、商、周时期无论从人口分布,还是从国家版图上都远远小于其他朝代,仅仅占据中原一隅。

四周环绕着许多武力强悍、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民族部落,在这之后,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还出现过辽、金、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先后兴起,但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交融,这些部落、民族都逐渐被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所吸引,自觉的接受中华文化的改造并主动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文化互鉴与融合的鲜明例证。

另一方面,以汉代开始传入的佛教文化为例,佛教传入之初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特征,传入中国后,在翻译经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自觉的开始了对其的本土化改造,这才使其能隋唐时期有较大发展,即便如此,佛教仅剩的外来特征最终也在宋朝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被彻底吸收和融合。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融通性。可以说,正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将外来文化柔化、转化、融入自身的体系之中,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此外,由于四周的天然屏障,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在独立、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繁荣兴盛,长时期处于周边国家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了影响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各地的东亚文化圈,在地域间的文化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拓展,同时也由近及远带动了周边国家,乃至亚洲文化的发展演化。元朝时期,蒙古族跃马扬鞭、武拓天下,建立了拥有横跨欧亚大陆广大版图的帝国,在实际上开放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和北方国家间的沟通。

这使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历法、数学、瓷器、茶叶、丝绸、绘画、园林艺术、经史典籍、文学诗歌等中华优秀文化中积淀的最杰出的思想与科技成就更加广泛地向世界传播,为西方哲学思想、文化发展、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国外的思想文化、先进科技,如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等,也先后进入中国的科技文化领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新一轮的博采众长中实现融合发展,出现了《授时历》《几何原本》等新的文化成果。

近代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巨变,在守正中创新,从低谷走向复兴近代之前,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同时蕴含道家和佛家思想内容,历史悠久、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由于长时间处于世界文化领先地位,到了封建专制制度晚期。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由文化自信逐渐转变为夜郎自大,在封闭僵化的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内的文化禁锢破坏了本应充满生机的学风,对外明晚期到清代以来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逐渐衰退,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缺少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固步自封中逐步坠入低谷。

一系列实践有力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提供助力,也能为当今时代背景下世界的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总之,历经繁荣兴盛,曾在世界展现辉煌成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经受住了历史变迁的严峻考验,走出了沧桑与低潮。

结语

可以预见,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思想之魂,它将在新时代,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彰显出无穷的精神魅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