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在求学时期,我们常常从课本中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事迹给予了我们诸多启发。
你知道吗?有些课本中的名人或许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完美”。特别是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三位名人,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
一、李绅
《悯农》中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至理名言,使许多人深刻意识到粮食的宝贵。因此,你甚至可以在食堂看到这两句古诗作为标语。
这首诗是李绅在目睹富人奢华生活后所抒发的感慨:农民们还在为温饱挣扎,而高官显贵却沉溺于奢靡的酒肉之中。李绅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关心农民、心系百姓的诗人。当他目睹百姓辛勤劳作时,总会作诗表达内心的感慨。
看到百姓食不果腹的生活状况时,人们常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一句来讽刺社会的不公。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隐含了对世道的批判。
李绅很快在当时的朝代声名鹊起,他的正义形象也深深扎根于后世人们的心中。此外,他的《悯农》一诗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在智力启蒙和思想形成阶段的必读之作。历史上真实的李绅形象可能与我们记忆中的大不相同。他出生于唐朝,与白居易共同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
其目的是使诗歌的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因此唐代的许多诗作读起来都十分直白,由此诞生了大量的诗篇。李绅这个人十分了不起,他在27岁时便考中进士,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年轻时曾担任过许多职位,与当地百姓关系密切,那个时候世人对李绅的评价非常高。后来,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得不到重用,李绅一怒之下转而依附元稹和李德裕,在他们的手下效力。
元稹的人品尚待考量,作为“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他在人们心中并不具备太好的形象。许多人因此对他印象不佳,或许这也预示了李绅未来的命运。李绅在接触到元稹之后,不仅权力悄然增长,心性也发生了显著转变,不再像过去那样尊重农民和粮食,开始过起了奢靡浪费的生活。
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成为了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李绅并不关心百姓对他的看法,他只要求百姓每年按时足额缴纳粮食,这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与这样的“同事”共事,其他官员对李绅的人品也十分反感。刘禹锡曾拜访李绅的住所后,还写了一首《赠李四空妓》,借此讽刺李绅家中歌姬舞姬众多。
李绅对此毫不在意,他完全陶醉于这种既能喝酒聊天,又能寻欢作乐的生活中。李绅未曾察觉危险已悄然降临,很快就自食其果被贬离京。不久后,他在世人的辱骂声中离开了人世。
李绅的作品富有教育意义,尽管他的名声在后世被人们传颂保留,但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他的诗歌而对他本人产生过于理想化的看法。
我们熟悉的孔融也同样具有“反差感”。小时候,他让梨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在有好东西时要学会礼让。他身上展现出的兄弟情义深深打动了我们。孔融曾提出“父母无恩伦”的观点,因此被后人视为“不孝子”,令人啼笑皆非。
二、照壁借光的主角学习成绩不佳,教育无度
匡衡这个人可是大名鼎鼎啊,就是那个“照壁借光”的小伙子!小时候父母经常拿他来激励我们学习。
这也确实,在许多辛勤努力的人们中,匡衡是一个家境贫困、刻苦学习的好孩子,许多关于他的故事都围绕着“勤奋”和“好学”展开。例如,匡衡家境贫困,吃不上饭,年幼的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帮助家庭贴补家用,因此只有晚上才能有时间学习。
他家境贫寒,连油灯都舍不得点,只能通过墙上的小洞,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小时候,听到这个故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长久不能平静。他成为了我的榜样,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
现在回想起来,突然觉得这一行为十分“奇葩”:为了省下点灯的费用,竟然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显然,这种未经邻居同意的做法是极其不妥的。
此外,这种读书学习方式似乎并不适合匡衡。匡衡年轻时的考试成绩可以用“十考九落”来形容。他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想,与他的努力程度不太相符。此外,他的官职也不高,最初只获得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县官助理”职位。
幸运的是,匡衡的仕途后来一路顺利,因缘际会下,他甚至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大丞相。他不仅关心民情,还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是难得一见的贤臣,因此深受皇帝器重,仅封赏的土地就达亩。
尽管匡衡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但他仍不满足,私下非法圈占土地。然而,由于他确有功劳,许多人对此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人敢冒犯他。
按理说,匡衡在朝廷中立足应当不成问题,然而偏偏他养了一个嚣张跋扈的“败家子”。长子饮酒后寻衅滋事杀人,次子联合他人劫狱,兄弟二人不断在汉成帝的容忍范围内来回试探。
汉成帝直接摊牌,将匡衡以往的罪责一并惩处,把他从丞相的高位降为庶民,曾经的赏赐也全部收回。匡衡回到了起点,重新变得一贫如洗。
三、造纸术改良者身为宦官,沦陷宫廷争斗
蔡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改进了造纸术这一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使他成为世界闻名的伟大人物。他的背后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黑历史。
东汉时期的官员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这一举措直接促进了汉室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蔡伦本是一名宦官,为皇帝和妃子服务,因改良造纸术而一夜成名,飞黄腾达。
皇帝龙颜大悦,立即封他为“龙庭侯”并赏赐三百户。这对身为宦官的蔡伦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世事难料。蔡伦在宫中已安逸享乐了二十余年,新登基的汉安帝却在调查祖母宋贵人之死时,将矛头指向了蔡伦。原来,身为宦官的蔡伦也有他无奈的“苦差事”。
先帝在位期间,宫廷为了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纷争不断,而他的祖母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焦点人物。在蔡伦的逼迫下,宋贵人最终难以忍受屈辱,服毒自尽,这一事件也成为汉安帝心中的一大心结。
因此,汉安帝一登基,便首先想起了祖母当年离奇的死亡事件,出乎意料的是,他发现这件事竟然牵涉到了宦官蔡伦。面对确凿的证据,蔡伦明白自己无法反驳,但他也不愿意屈服认罪,最终选择服毒自杀。
蔡伦去世后,汉安帝不仅剥夺了他的爵位和封地,还仅仅留下了他宦官和罪人的身份。在后世,随着造纸术的普及,人们对这位改良造纸术的英雄愈发敬仰,这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与这些名人的“污点”相比,课本中也存在许多被我们误解的“恶人”。例如,秦始皇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暴君,他被认为滥杀无辜、焚书坑儒,并施行酷刑。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残暴,他完成了统一疆土、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壮举,值得后世赞颂。
焚书坑儒事件中,多数丧命者为一些欺诈江湖的术士。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社会非常稳定,国家繁荣昌盛,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从课本中的文献可以看出,历史记载的秦始皇常常沉溺于奢侈享乐,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人在写作时的主观倾向。
课本中的内容大多充满美好,并且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即使那些言行不一的名人,也曾经做出过许多贡献。课本之外,这些名人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