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主办的“追寻中国古代科技之光: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新书发布会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外研社副总编辑彭冬林、“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图书作者曾孜荣、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宋元明、外研社少儿出版分社社长许海峰共同出席活动,并为新书揭幕。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一万多年前就已开始种植水稻。丝绸起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更是开创了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本次首发的两部原创新书——《一碗米饭的由来》和《一匹丝绸的由来》,以我国古代名画《耕织图》为载体,详细呈现了古人栽培水稻和养蚕织丝的过程和历史变迁,此外还涵盖对传世名画的鉴赏,对历史文化的生动讲述,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能够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感知、诗词鉴赏等人文素养。
彭冬林副总编辑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古代科技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古代科学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在认识、利用自然方面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外研社与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老师联手打造的“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正是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的读物。这套读物以我国古代名画为载体,内容涵盖水稻种植、蚕桑丝织、茶叶生产、纸张制造、印刷技术、陶瓷烧制等,生动呈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
“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图书作者曾孜荣老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由“民以食为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对耕种的重视。“一碗米饭”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之后,曾老师又由“华夏”一词的内涵,介绍了我国的蚕桑丝织文明。“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服之美、礼仪之邦,源自那一根根丝线的编织。中国开辟了贯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宋元明老师则用丰富的图片介绍了我国稻作农业和蚕桑丝织的发展和传播历史。历朝历代绘制的耕织图像,其作用不仅是农业技术知识的形象展现,更代表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其内在的文化和社会秩序是古代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图书是外研社少儿出版分社与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继几年前推出《给孩子的名画启蒙》(衣食住行玩)系列后的再次联手,后续还将推出呈现瓷器、造纸术等主题的分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