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访泽雅古法造纸品味纸山文化魅力二三里 [复制链接]

1#

位于温州西部的泽雅素有“千年纸山”之称,不仅是风景秀丽的宝地,更是孕育屏纸制造工艺的福地。本站“少年科普行”活动来到位于泽雅唐宅村的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晚报小记者们一起走进这个浓缩了纸农千年劳动智慧的展示馆,共同探究纸的前世今生,领略纸山文化魅力。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带着对泽雅造纸文化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员的相关讲解。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展示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早期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材料的演变、温州造纸、泽雅传统造纸和指南针计划等内容,通过文字资料、图片和造纸工具实物及各种衍生品的展示,配以视频、声音、流程演示等多媒体形式对纸文化的传播、泽雅造纸的工艺流程、纸的应用延伸等详细地进行阐述。展厅内还设有一个造纸体验池和5个可以让参观者互动的触摸屏,既形象生动,又增加了趣味性。

小记者们还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从竹到纸要历经百余道工序,在传统造纸体验区,小记者们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轮流上阵体验了一把捞纸工序。小记者在纸农手把手指导下,稳稳把住纸帘,缓缓沉入池中,静止一会儿,稳准狠地端起来,刚才还是深褐色的纸帘上立马铺满了金黄色的纸张,然后转身放纸,再经过分纸、晾晒等各种过程才可以得到一张纸。

□王翼翔文/摄

参观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

温州市建设小学四(14)班陈欣荣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次小记者的活动是参观位于泽雅的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们坐上大巴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泽雅。这里山路环绕,溪水清澈见底,遍布着一排排青翠欲滴的竹林。来到展馆,我们先拍了集体照,然后开始参观。讲解员给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古法造纸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她告诉我们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造纸方法一直被传承至今。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体验造纸术。造纸需要的步骤是先把材料切成片状,放在有腐蚀性的水里浸泡,等全部腐蚀以后取出来,用水力风车捣烂成浆,再把纸浆捞出来放在槽中搅拌细腻,最后捞出纸浆晒干就成了既轻便又好用的纸了。同学们体验着造纸术,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老师又带领我们去参观了许多造纸的工具,比如水利风车、烧制纸的炉灶和烟囱等。

活动结束后,老师让我们对本次活动做一张知识问卷,让大家加深对造纸术的印象。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不仅学习到了更多造纸的知识,还亲眼所见造纸的过程,让我对造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不禁惊叹古人的智慧,造纸的发明真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我们要怀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寻找纸山文化印记

瓯海区南瓯实验小学三(4)班陈正悦

一大早我就坐上大巴和晚报小记者伙伴们一起出发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泽雅唐宅村。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一起走进泽雅这个浓缩了纸农千年劳动智慧的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看一看。

展馆附近十分原生态,清风徐徐,绿树掩映,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我们跟着讲解老师一路参观,展示的内容分为早期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材料的演变、温州造纸、泽雅传统造纸和指南针计划等六大部分,我看到了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竹简以及麻纸、油纸伞等各种时期、各种形态的纸。简约的展柜、详细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实时的讲解,还有让我们互动的触摸屏,这些都形象生动地向我展示着关于纸的前世今生,带我领略着纸特有的文化魅力。

从展馆出来,左转就是一个传统造纸体验基地啦。一个个腌塘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竹纸生产需要经过竹、料、刷、浆、纸等五个环节,主要生产流程有十多个步骤。

语文书中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经剪碎切断,浸水捣烂成浆,再捞出晒干。我第一个体验了捞纸的过程,我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纸浆便附在纸帘上。老师说,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全在这一“捞”上呢。为了使纸稍微均匀,我连捞两次,然后把捞出的稍微成形的纸小心地铺在旁边。

我看着泽雅的山山水水,听着沿河建造的水车杠杆发出咚咚声,想着纸所使用的制作工艺两千多年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实质性变化,但是造纸的技术却在各个细节上发生了由原始手工到现代机器化生产的演替。纸,这学习生活中并不起眼却又不可缺少的东西融合着太多创造发明、辛勤劳作与时代变更。

话传承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上陡门校区三年级(8)班牟恒

乘着温柔的春风,我整装好小记者行囊,追随少年科普行活动来到号称“纸山”的泽雅。

瞧,那个排队体验捞纸的小记者,不就是我吗?在传统造纸体验区,当地纸农现场指导小记者们体验捞纸。看着纸农娴熟地将纸帘浸入黄澄澄的纸槽中,瞬间捞起一张厚薄均匀的纸张,我就按耐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我边焦急地等候着,边想着这从“竹到纸”的制作过程是多么的神奇。我小心翼翼地按着掏纸的工序进行着,先把宣纸架子浸在水里,接着往右翻再往左翻,反反复复两次,然后轻轻一掏,“啧、啧、啧……”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地感叹。只见一张“捞好的纸”就奇迹般地从我手中诞生了!耶,人生初次捞纸体验成功啦,我脸上洋溢着按捺不住的欣喜!

从我正在读的三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十课《纸的发明》,到能有幸参加少年科普行活动——参观“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真的特别惊叹古人的技艺。从绵帛至竹简至造纸术的演变,无一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独具匠心的创新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今天我的收获口袋又满啦!

竹子变成纸的历程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五(5)班吴苏旭妍

一大早,我们温州晚报的小记者们如约来到集合地点,搭乘大巴去瓯海区泽雅镇,参观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

造纸术是我们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从百科书上了解到造纸的材料主要是木头或竹子,可是不知道今天要参观的是用木头的造纸,还是用竹子的造纸术,又或者是用两种材料的造纸过程?纸又是怎么被造出来的?在现代有没有采用新技术造纸术?这些问题在到达目的地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真想快点到达,一探究竟。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讲解员姐姐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展示厅,听导游姐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古代造纸术的发展,才知道原来纸的发展历史跟我们的人类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观活动结束后,我们来到了造纸作坊,先是体验了捞纸。用一个平平的竹简签儿穿成的帘儿似的东西,在纸浆糊中捞两下,前后相反,一张湿湿的“纸”就形成了,然后把湿漉漉的手从浆糊纸中拿出时,嘴角也随之不由自主地上扬。

经过一池又一池的腌塘,耳边传来阵阵“咚、咚、咚”的响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奇怪。循着响声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像个大轮子的水车推着一个木槌不停地敲着棕色的糊状物体。导游姐姐告诉我们这个叫水碓,利用杠杆和轮轴原理,木槌自动运作,锤击竹子的粉末,可以使工作更加省力。在水碓不远处,有一个约6至8人高的烟囱,边上的拱背就是把纸烤干的地方。

今天的参观和体验活动让我明白了从竹到纸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张纸的背后是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有汗水有喜悦,更多的是先民的智慧。

玩转科普基地攻略——小记者推荐体验项目:捞纸工序体验

从纸槽里把纸捞上来,小记者们在纸农的指导下体验捞纸等传统工序,亲眼看见一个由竹到纸的造纸过程。

小记者吴苏旭妍:最想推荐的项目是捞纸工序的体验,纸农指导捞纸的同时,还可以讲解造纸过程中所用到的原理。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

ersanli.c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