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古代最大战役长平之战,究竟坑杀了
TUhjnbcbe - 2022/12/31 21:06:00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因奖励耕战,日益强盛起来。不断蚕食四邻,扩张势力范围,南占巴、蜀,东至“三河”,到战国后期,秦已是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频繁地吞噬东方诸侯国的土地,矛头直接指向赵国。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骑兵之后,向西北发展。破林胡和楼烦,又吞并中山国,逐渐壮大势力,足以与秦国抗衡。赵将赵奢曾于阏与之战(公元前年)打败了来犯的秦*。

《史记·赵世家》记载:“韩氏上*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秦*大*压境,韩国势危急,韩桓惠王遣使入秦,献上*郡给秦以求和。而上*郡守冯亭则将上*献于赵国。秦极为不满,于是命王龁率*径取上*,击败兵力薄弱的上*地区的赵*,迫使赵*退守长平。赵*主将廉颇坚守不出,秦*三年久攻不下。

长平之战双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有言:“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其实这是刘向读史错觉。赵国吞并中山国势力才强大起来能和秦国对抗,而中山国最盛之时,只有马车多辆,也就是千余乘。乘是马车加后勤牛车,根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研究,一乘只有四分之一是马车,但是采用的是商朝初期*制一车兵。中山国人口80多万,折算为西周*制马车多辆,也就是三千余乘。而同时期的齐国人口近万,折算也就是万余乘,魏国、燕国、韩国人口多万,折算也就是八千乘,赵国人口多万,折算也就是万乘。战国时代自始至终,未曾出现过同时满足“万乘之国七”的时期。战国七雄各自满足“万乘”都只是一段时期以内的事情,韩国甚至只是接近万乘。

一乘到底是多少兵马呢?北京昌平白浮出土一辆西周战车,有10盾、1短剑、9短戈、2弓、2矛、1戟、1钺(长斧)。郊人家出1马车、3牛车、10士、40伍长、10奴隶,野人家出的另1马车、另3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30人,这是西周时期最常见的精锐出兵作战方阵。

1乘30人:1卒长(酋者,配五器:弓、酋矛、短剑或戈配盾、甲)、两战车司马(斯者、驭者)2士(斯者:戟或钺、戈配盾、甲,驭者:戈配盾、甲)、两徒步战司马2士(戈配盾、甲)、20伍长(长矛、前胸甲)、5奴隶,按《孙子兵法》曹操注,5奴隶是:养二人,主炊(水柴);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但是古代一个人只能煮十个人的饭,可见养马养牛的,马出征时,也要派一人来帮忙做饭。

赵国万人口70万丁,全国13万甲士,由于邯郸手工业经济发达,赵披甲率高于秦。上*之战廉颇损失了3万,剩下的有近10万甲士集中在了长平,另加损失2万还剩5万的上*人,晋中与河北的赵运粮农夫25万,总兵力40万。

秦*全国20万*人17万甲士,上*王龁损失5万。但是因为胜利,敌我盔甲可以回收,立功可以升级,所以增加5万新甲士。这就是商鞅变法秦律的可怕之处,只要不断胜利就有永远打不完的甲士。长平前线有10万甲士加5万新甲士。别的地方还有2万甲士。秦的运输线上的各段共40万运粮农夫。

廉颇依据有利地形坚守不出,秦*无法。于是采用了离间计,赵王听信流言将廉颇换下,启用赵括为主帅。赵括带领5万援兵调遣25万农夫放弃播种偷偷折返,率主力10万甲士加长期抗战的5万上*人,强行渡河对守卫丹河的秦*第一道防线5万甲士发起突击,并打败。但与此同时,秦王早已命白起为主帅,王龁为副将。白起命令第三道防线的预备队2.5万人,马从侧面偷偷渡河插入赵*后方,占领了赵*沿河防御阵地,另外5千骑兵从另一侧趁乱渡河割裂韩王山与大粮山的联络。

赵括的主力15万人,被秦*第二道防线的空仓岭和丹河夹住,从而被秦*包围,赵括拼死二次强渡丹河,联合韩王山10万农夫,首先击败了秦*2.5万的侧面封锁,但是背后没能渡河的被白起趁机包围,赵*15万精锐在两次渡河中损失近半,且被丹河阻隔,白起并不急于消灭两处赵*,而是继续大穿插,派兵绕更大的路从背后攻占兵力空虚只有5万农夫守卫的百里石长城,同时秦王亲自召回了河内郡运粮10万秦农夫,去参与包围大粮山的10万赵农夫守卫*。赵括兵分三处,无法指挥,韩王山只剩4万精锐和10万农夫,粮仓主要在更靠后的大粮山,很快就断粮,另外4万在丹河对岸的更惨,只能不断反击和吃死尸。战况有多惨烈,很难想像。

向以顽强能战著称的赵*,在决战中,特别是最后生死关头几经强行突围,历经灿烈血战,既使“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无疑自身亦必大量战死沙场,至主将赵括阵亡后放下武器投降者,虽然没有根据说已经很少,却毕竟不可能还保留有40万之众,从而白起坑降亦不可能有40万之众了。

史记里秦*动不动斩首几万,十几万,二十几万,只能是《史记》来源于《秦纪》的夸大。《秦纪》很多重复攻下同一座城的记录,可见其避讳失败,则夸张战功也是可能的。《史记·秦本纪》:“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史记·魏世家》:“五年,秦败我龙贾*四万五千于雕阴。”可见同一场战事,双方记载的人数却有很大差异,魏*才4万5千人,结果秦*斩首8万。原因很简单,魏世家里的魏*兵力数4万5千人,来源于少见的魏国记载,而秦本纪的斩首8万来源于秦国单方面的宣传。

事实上春秋战国行*打仗,百姓是极不重视的,如《左传·庄公十年》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都不能深谋远虑,打仗谁输谁赢老百姓更不关心了。因此百姓当兵都是被逼迫的,上了战场也是出勤不出力。

长平之战虽然号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令兵器时代,一次性坑杀40万人确实是极为罕见了。但是长平之战并未使赵国一蹶不振,赵国仍然还是战国七雄之一,直到五十年后,公元前年才被秦国所灭。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后人把责任推到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身上,“纸上谈兵”这个历史典故也直接扣到赵括头上。事实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肯定不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蔡伦造纸实在东汉时期。这个成语也是到了清朝时期才形成,不知道为何这个典故却跑到战国去了。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是将各种经验认识当作“知识”,认为学的越多就越达到确信状态的“有知”,却从不追究这种有知的深层究竟是什么。相反的,会习惯性的去批评哪些认知相对较少的人为无知,所造成的结果吧。现代社会不仍旧是如此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最大战役长平之战,究竟坑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