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寒衣节丨一个被遗忘却又温暖的节日景泰文
TUhjnbcbe - 2023/1/1 22:49:00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节”。

这一天,人们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旧时,妇女们要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世,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坟前烧掉。

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对于那些逝去的亲人,即使阴阳相隔,无法相见,也无法抵挡对他们的牵挂。

春去冬来,天气渐冷,送件寒衣,寄以心意,愿逝者安息,一切安好!

寒衣节起源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豳风.七月》

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寒衣节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寒衣节也有古老的传说。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朱元璋“授衣”传说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

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

民间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卖不出去,于是,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

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寒衣节习俗

祭奠祖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烧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

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准备过冬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寒衣节,不仅是怀念故亲,

游子与故乡亲人亦期待团聚。

你要是想家,

打个电话,唠唠家常,

为家人备件暖心的冬衣。

来源:微延安

景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

举报-(工作期间)

举报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衣节丨一个被遗忘却又温暖的节日景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