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作为一种廉价、实用而轻便的书写材料,一经传开立即受到普遍欢迎,并以我国为中心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造纸技术的外传是分以下两个阶段先后进行的:首先是纸张或纸制品(书籍和画幅等)被带往国外,其后是各国学习造纸法。
一、造纸技术的东传
我国东邻朝鲜,只有一江之隔,人民之间往来密切。据《朝鲜史略》(公元年明代万历刻本)上记载:“百济(那时朝鲜半岛上有百济、新罗、高丽等三国)自开国以来,未有文字。近肖古王以高兴为博士,始有书记”。近肖古王即位的时间,相当于我国晋朝穆帝永和二年(公元年),他在位共十三年。
这段文字说明,百济国于四世纪中叶开始用纸,才有书籍之类。又记载:“枕流王立,晋太元四世纪末,百济才有学校”。由此推知,大约在四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法传入朝鲜,于是自行造纸,才能满足兴学校、办教育的用纸需要。
据《日本书纪》载:推古天皇(女皇,名叫“丰御食炊屋姬尊”)十八年(即公元年)三月,高丽王派高僧昙征和法定二人,东渡日本。昙征知《五经》,会制作颜料及纸墨,并造碾硙(音围,石磨之意)。中国造纸法通过他介绍到了日本。
公元年是我国隋炀帝大业六年。中国早已采用楮皮造纸。当时日本的摄*王圣德太子(原名“厩户皇子”,公元至年)派人学种楮,为造纸准备充足的原料。
造纸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需要量多而又优质的清水。斑鸠宫是圣德太子的住所,附近可种植楮树,又有清洁的河流可供利用。据传,圣德太子最初选定造纸的地方,就是在离斑鸠宫最近的龙田川岸畔。此外,在吉野川、初濑川、佐保川等处(这些河流都在当时的首都奈良附近)也兴建了造纸作坊。
由于圣德的提倡和昙征的传授,日本人便掌握了中国造纸法,至今日本正仓院还保存着早期的日本手工纸“和纸”多种。日本学造纸比朝鲜约晚二百多年,可是比阿拉伯人早一百多年,比欧洲人更早。
二、我国造纸法向西传播,对世界造纸业的影响最大
早先,阿拉伯人用来写字的纸草纸,是古埃及人搞出来的。尼罗河沿岸生长着一种水生的莎草科植物,叫做纸莎草(俗名纸草)。这种植物茎杆高1,5~2米,多根,散叶,顶有“撒花”。茎内的软髓可食,外皮纤维可以捻绳。古埃及人把纸莎草取回,除去根叶,用小刀将茎杆的外皮剖成薄片,再把这些薄片并排地铺开,达到适当的宽度。然后在上面交叉地平铺一层,浇水,用石块压紧。利用薄片上挤出的糖质粘液,使草片彼此粘连起来。经过风干,用象牙或贝壳磨平表面,即成为所谓的“纸草纸”。
纸草纸曾被人称为古老的书写材料,也有人以为是“纸的开始”。其实,它只是一种纸莎草植物的粘合物,类似我国古代的简牍之类,不具备纸的特点,不能称为“纸”。它曾经在非洲、欧洲流行过。
欧洲各国在它们自己还未建立造纸业之前,先是使用埃及纸草纸。公元前二世纪柏加马斯国王因为得不到纸草纸,就下令用羊革来写字,叫做“羊皮纸”。羊皮纸就是经过灰腌、脱毛、打磨加工后专供书写、绘画用的绵羊革和山羊革。制一张羊皮纸和制革差不多。要把羊或羊羔的皮剥下,灰腌脱毛,把皮刮薄,再把它撑开,晒干,将表面磨平,才告完工。羊革很贵,一只羊的皮,面积有限。如抄一部《圣经》要用羊革(纸)三百张,比我国古代以缣帛作书的代价还要高。而且羊革容易折皱、沾污。这对于当时欧洲文化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公元年中国的造纸法传入(阿拉伯)大食国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是大食国北部的重镇(现属乌兹别克境内),附近种植大麻和亚麻,又有河流,中国造纸工匠利用这些条件,帮助阿拉伯人学习造纸法,建立了造纸工场。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著名作家塔阿里拜,根据前人的著述介绍了造纸法由中国传到撒马尔罕的经过。并且说,正是在中国工匠的指导和帮助下纸才成为撒马尔罕的特产之一。“这种纸很美观,又很实用,只有撒马尔罕与中国两地出产”。
约四十年后,公元年,阿拉伯王(哈龙阿尔拉斯特)在新都巴格达建立了一座造纸工场,招聘了中国造纸工匠,于是造纸法又向西迈出了一步。两年后,年在大马士革(现叙利亚首都)也开办了造纸工场,因它靠近地中海,交通方便,与欧洲联系密切,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大部分运往欧洲,历时很久。公元年造纸法传入埃及的开罗。公元年摩洛哥人开始造纸。从八世纪到十二世纪初阿拉伯人曾垄断造纸技术大约有四百年之久。
公元年,阿拉伯人渡海,在西班牙的沙提伐建起了一座处理破布的造纸工场。这是欧洲的第一个造纸工场。此时,距中国发明造纸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千二百年了。
公元年,造纸法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公元年,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经西西利岛抵达大利,又在门特法诺城建立了造纸工场。此后,造纸法由意大利传入德国(公元年)、瑞士(年),又传入俄国(年);由西班牙传至墨西哥(年),另外,由法国传入比利时(年)、荷兰(年)和英国(年)。公元年,造纸法由荷兰传入美国,再传入加拿大(年)。以后,澳大利亚也有了造纸业。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几个国家:瑞典于年、丹麦于年、芬兰于年、挪威于年开始造纸。但是,造纸法究竟从哪条路线传入,尚无确切的史料可考。
三、造纸法的西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西传的路线则从中亚一直延伸到欧美大陆等地
撒马尔罕的造纸业兴起,使曾经广泛流行的纸草纸顿失色。纸草纸的制作时间长,性能不够好(不耐折叠)等缺显得更突出了。中国造纸法传入欧洲后,人们把以破布(麻织物)为原料的纸叫做破布纸(即所谓“褴楼纸”)。
此时,纸草纸已被淘法,破布纸(后来又有用棉织品废料抄造的)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羊皮纸。羊皮纸虽然昂贵,但是用毛管尖蘸染料在上面书写比较流利。王公贵族和主教僧侣们以使用羊皮纸为高贵。由于在当时欧洲社会文化水平较低,识字的人不多,对纸张的需要不太迫切,所以十世纪左右欧洲人主要使用羊皮纸,同时还从非洲输入一部分破布纸。十二世纪,欧洲已能自制破布纸。其后,德国古登堡印刷所的建立,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对纸的需要量急骤增加,读书、看报的人多起来了。人们欢迎价钱便宜的破布纸,并且利用破布纸加工成所谓的“仿羊皮纸”或“假羊皮纸”,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胜利。于是,欧洲的羊皮纸后来就成为博物馆内的陈列品了。
综上所述,我国造纸法从亚洲至非洲、欧洲、美洲,最后传入了澳洲。十九世纪初叶,世界五大洲都建立了造纸厂,为各国人民生产物美价廉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