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海豹系列文明史古埃及法老的国度
TUhjnbcbe - 2023/3/26 19:47:00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375991.html

我热吻东风的发丝,我抚摸北风的发辫。我触摸西风的头顶,我擒住南风的犄角。

——古埃及《亡灵书》

序埃及与华夏

如果说文明史有一对失散的亲兄弟,那一定是埃及与华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两个文明有太多相似之处,甚至于汤因比直接把埃及历史归类为“中国模式”。

首先是属性上,埃及与华夏皆是大河文明,且为君主专制。其次是两者都使用象形文字,又都掌握造纸的技术。再次是官制上,埃及与华夏都设宰相,上有中央集权之体制,下有州郡之分野。

最后在地理位置上,埃及与华夏都较为封闭,埃及的西边是沙漠,北边是地中海,唯有出加沙走廊向东战争,沿尼罗河逆流向南探索。而华夏的东边是大海,北边是戈壁,亦唯有出河西走廊向西战争,越淮河,长江向南探索。

扩张的格局相似,扩张的力量亦然有限。埃及的战车最远驰骋到叙利亚,汉家的旗帜最远插在中亚咸海。最终,同处于北纬30度的埃及和华夏没有产生交际,却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辉煌的强权文明。高耸的金字塔,连绵不断的长城,这些奇迹无声述说了前工业时代集权统治所能爆发的强大潜能。

从时间来讲,古典埃及的衰老期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古典埃及的青春期是华夏文明的孕育期。年前大地母亲首先破除了两河与尼罗河的懵懂,使埃及与苏美尔人的文明最先破茧而生。在夏王朝建立的年前,埃及人就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启了法老统治的时代。埃及文明的前后跨度长达年,灿烂辉煌,无与伦比。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造访埃及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埃及一样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奇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埃及一样有如此多非笔墨所能形容的伟大业绩”。

综上,我之所以将埃及作为海豹系列文明史的第一站,首先是基于埃及在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是埃及与华夏的相似性有助于我们入门文明史,并更容易了解这样一个同样璀璨的古老文明。

文明史的魅力是无限的,但人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是有限的。笔者并非想,也不可能如汤因比一样探索出文明的密码,历史的规律。我只是希望在这个碎片知识的时代传播一些完整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最浅显的语言总结出前人的成果,做好历史普及的工作。如果能对读者产生一点启发和帮助,那对我一个普通学生而言,已经是超出预期的幸运成果。

.05.09写于河南

自由的海豹

尼罗河、王权与神权

开始正文之前,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文明”?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主要标志。社会学家摩尔根则认为,文字的出现是判定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古代社会》)。

而未达到文明标准的社会叫文化,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都属于这一类。

所以说文明史不是文化史,也不是人类史。文明史的研究对象与考古学、人类学虽有重叠,却不完全相等。它顾名思义主要讨论的是文明诞生以后的历史。

因此,长达百万年的石器时代就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将着重讨论公元前年早王朝至前4世纪后埃及这一时段的历史进程。

既然说到文明,就要先说到地理。诚然,“地理决定论”已然过时,并受到了越来越多新观点的冲击。但事实上,地理环境确为孕育文明的子宫,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发展的走向。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发展克服了地理的限制——有了各种飞行器,远洋船,人类可以到达地球任何地方;有了滴灌技术,远程输电,人类可以把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改造成家园。但越是人类文明早期,地理环境的支配作用就越为明显,强壮的成年人可以穿越风雪,但蹒跚学步的孩童却不能冒雨。我们研究文明史可以不把地理作为支配文明的因素,但一定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在古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对于埃及文明来说,地理环境的作用就异常突出。尼罗河是埃及文明之源,没有尼罗河也就没有埃及文明。因为埃及最早的居民是“慕河而来”的。大约冰期以后,降雨的减少使亚非干旱区有了沙漠化的趋势。水源短缺使北非和西亚的人类“用脚投票”,不断在尼罗河谷聚集,形成了日后创造埃及文明的主体民族。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希罗多德

尼罗河在遍地*沙的北非是一朵奇葩,它全长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不同于*河从西发源,向东奔流。而是发源于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向北奔流进入地中海。在希腊语中,尼罗河被称为“Neilos”,意为深蓝色。

如果李白出生在埃及,他一定会吟出“君不见,蓝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地中海不复回”的伟大诗句。总之,“水往低处流”说明了华夏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而埃及的地势是南高北低。

受尼罗河滋养的埃及文明区域,在地图上看像一朵盛开的百合花。那硕大的花冠是尼罗河三角洲,它与名曰“孟菲斯”的花托组成的地方被称为下埃及。而它纤细的花柄是尼罗河谷地,一直延伸到上游的第六瀑布,相应地被称为上埃及。这是埃及版的“南北朝”。它不符合“上北下南”的主观经验,而是水文意义的“上南下北”。

尼罗河谷两岸是高山,高山外是东部沙漠和西部沙漠。

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重要意义有三点。第一,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生产生活的保障。每年7月份是尼罗河的泛滥期,洪水退后给沙漠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淤泥,等于留下了天然肥料,使得埃及人可以在其上耕作播种,繁衍生息。古埃及人之所以将他们的国家称之为“考迈特”(古埃及语为“黑土地”),就是为了区别周围无法耕种的沙漠地区——“红土地”。

“啊,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喷涌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诗歌

第二,尼罗河深刻影响了埃及人的文化与文明性格。尼罗河的泛滥作为一种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使埃及人只能归因于神灵的力量。冥冥之中,尼罗河仿佛真的具有了喜怒无常的人格。如果他一怒之下泛滥过多,就会冲毁两岸的城市,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如果他萎靡不振泛滥太少,那就没有足够的黑土地耕种,饥荒就会接踵而至。

为了讨好神,祭祀阶级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埃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凡人希望以祭祀为媒介建立与神灵沟通的渠道,分享神的权力,以实现超自然力量“可控”的宏大目的。祭祀阶级的作用,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研究可控核聚变的物理学家。自然神论与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类试图以一种方式与强大的自然力量沟通,解释它运行的内在规律。只是时至近代,人类才觉得后者更可靠些。

第三,尼罗河极大影响了古埃及的*治经济。首先,出于现实需要和经济利益,当河水泛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时,人类就宁愿交出自然权利建立利维坦的国度,修筑堤坝、治理河道、组织生产等等集体活动都在呼唤强权。当法老神性的出发点是维护共同体利益的时候,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也就应运而生。

第四,尼罗河的泛滥还与埃及历史的“治乱循环”休戚相关。在埃及历史上,史学界把统一稳定的时期编号为“第X王朝”,共33个王朝。而把分裂混乱的的时期称之为“中间期”,共3个中间期。

其中王朝很好理解,它就相当于我们中国历史的“唐宋元明清”,是没有具体“国号”的大一统王朝。而这个“中间期”就相当于我们的”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是大一统王朝解体后的割据乱世。尼罗河一旦泛滥,就会淹没大量小生产者的土地,使他们沦为破产奴隶。如果再遇上剥削加重,超过了治乱循环的阈值,埃及人就唯有揭竿而起,把大一统推入“中间期”。

一般习惯上把埃及文明史从上到下分为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埃及8个时期。

关于埃及最早期的历史,根据曼涅托《埃及史》和都灵王表的记载,埃及第一个王朝是鹰神荷鲁斯建立的,这个王朝之后,是亡灵(荷鲁斯的追随者)建立的,最后是人建立的,美尼斯是第一位王。但是都灵王表成文时间已经是早王朝年之后,曼涅托更是公元前3世纪的历史学家,这些记载不可避免都带有很多神话性质,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在史学领域,一般根据文物认为至少有两位王存在。一位是蝎子王,另一位是那尔迈王。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Ashmolean博物馆的“蝎王权标头石刻”是蝎子王存在过的证据。这块经鉴定为公元前年的浮雕石刻描绘了一个大人物在指挥生产的景象。此人戴着白帽子拿着锄头站在水渠之上,而他前面的人物屈身用篮子准备接受挖出的泥土。后面更小的人物手持旗帜仪仗,更加说明了此人的身份高贵。

蝎王权标头石刻全貌及细节

在大人物的右上角刻有两个字符,一个是蝎子,一个是花朵。后来的历史学家推测花朵是“王”的意思。蝎子王也就因此得名。

另一个重要的文物是那尔迈调色板。所谓“调色板”指的是埃及人用来化妆的凹洼石板,埃及人将绿松石等矿物放到石板上研磨成粉,然后伴以油脂调和成糊状,涂抹眼眉。其实说通俗点,这东西就是现在的眼影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古埃及人,哪天女朋友就有可能幽幽地对你说上一句:亲爱的,情人节快到了,送我个调色板吧。

那尔迈调色板这块公元前年前眼影盘,其正面上端刻有两个牛头人,牛头人(hathor)中间刻有两个文字符号,读作“那尔迈”。在主体浮雕的左手关节处也有一朵花。所以连起来就是“那尔迈王”。在其反面,那尔迈王同时戴着象征上埃及的白*和象征下埃及的红*,因此被史学家认为其在统一埃及过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尔迈调色板

事实上,对于文物的解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可以找出充足的证据,你甚至可以说“花”不是王,而是古埃及某彩妆品牌的logo。至于蝎子王、那尔迈、美尼斯到底是什么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他们都是虚构的人物呢?或者都不是当世的人物?在更多的材料出现之前,这都问题似乎都没有答案。

总之,第一王朝到第二王朝的埃及历史是一个走向统一的过程。第1王朝末期的登王采用了红白*表示了他在全埃及的权威。第2王朝的哈塞海姆威王,名字在埃及语中是“两个权力统一”的意思。至此,自那尔迈王为始,以哈塞海姆威为止,“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完成了埃及统一的大业。

如果说早王国是“王权的时代”,那接下来的古王国就是“神权的时代”。随着古埃及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埃及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为地方守护神的“拉”被推上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并被奉为万神之上的大神。古王国的法老乌舍卡夫之前便是拉的祭祀,它上位后,采用了“拉之子”的头衔,意即太阳神的儿子。“拉之子”的概念,几近华夏的“天子”。

在古埃及人的世界观中,天空是一泓池水,而所有的神灵都是划船走过天空的,拉神就有两条“太阳船”。年,在胡夫金字塔南侧的石坑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条木船,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就是方便国王去天上见父亲的”太阳船“。照这个逻辑来说,金字塔就很像我们现在的“飞船发射中心”,而狮身人面像前应该加上一行字“航天禁区,请勿靠近“。

古王国还是“金字塔的时代”,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是第3王朝的阶梯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金字塔。

古王国解体的很大原因就是过分在“奇迹”上劳民伤财。就算为了把国王送到天上,也不至于发动10万名劳工不断地干上20年(希罗多德估算)。这就好比苏联在上世纪60~80年代不计成本的把人往太空上送,"联盟”“礼炮”的辉煌成就反而是民生的负担。

在遥远的美洲,阿兹特克文明也不约而同地建造了金字塔,更巧合的是作用也是祭拜太阳神。我现在严重怀疑,这是不是一场青铜时代的“航天竞赛”?(joke

中间期、异族统治与*事扩张

大工程带来的繁重赋役最终使埃及人不再团结,古王国的崩溃还伴随了干旱和饥荒。

“土地缩小了,行*人员却很多,土地荒凉贫瘠,赋税却很重。”“埃及因饥饿而垂死,人们易子而食...变成了饥饿的蝗虫。”“埃及的河流空了...河床变成了沙滩。一切好东西都不见了,这个地方枯竭了”

——《聂非尔提预言》

“大地倒转,人们拿起了武器”。埃及历史经过内战开始了第一中间期。以孟菲斯与赫拉克里奥为首都的下埃及还维持着表面的统治,但南方以底比斯为都的上埃及已经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最终底比斯王朝重新统一埃及,“南北朝”结束,埃及历史进入中王国阶段。

中王国(第11-第12王朝)是埃及历史第二个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它是埃及“征服的时代”,为了转移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埃及这一时期多次远征努比亚和巴勒斯坦。除此之外,中王国还开发了珐尤姆地区的沼泽,使其变为良田,为埃及频繁的*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虽大,好战必亡”,在人民起义,外族入侵的内忧外患中,中王国崩溃进入第二中间期(第13-第17王朝)。由此开始,埃及陷入年的动荡和分裂。“国王被罢黜,长官被驱散,府库被打开...大地像陶轮一样翻转起来”“城门、列柱和墙壁化为灰烬,上埃及变成空虚的荒野”

——《伊普味陈辞》

社会失去秩序后,财产再分配、阶级大换血也就不可避免。“最好的土地都落入匪徒之手,人们必须带着盾牌去耕作”“那些没有牲畜的人,现在成了畜群的拥有者;那些没有茅舍的人,现在是房屋的拥有者;那些衣衫褴褛的人,现在是华美衣服的所有者;看啊!那些受人驱使的人,现在却来驱使他人”

——《伊普味陈辞》

来自西亚的游牧民族“希克索斯人”(古埃及语:异族统治者)在这一时期趁虚而入。根据考古发掘,希克索斯人的文化与迦南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极有可能是迦南人的一支。关于迦南人的历史请看:迦南人与犹太人希克索斯人击溃了埃及*队,以阿瓦利斯为中心建立了古埃及历史上的第15、16王朝,由于希克索斯人的游牧属性,这些王朝又被称为“牧羊王朝”。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被异族统治,类似我们我们历史的元朝。虽然希克索斯人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下埃及,但却对全国拥有绝对主导地位。“全国都服从希克索斯人的国王阿波比,向他纳贡。”“阿瓦利斯的使臣让底比斯的国王杀死底比斯城附近的河马,因为他们的叫声太大,使希克索斯人难以入眠。尽管两地相距千里,底比斯统治者也只能照做”

——《萨勒纸草》

一方面,希克索斯人的统治非常残暴,他们焚毁城市,抢劫神庙,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被咒骂为“该死的人”。但另一方面,希克索斯人“入夏则夏”,吸收了埃及的宗教和文化,维持了拉神的崇拜。还将马拉战车、复合弓、青铜短剑、盔甲的技术带入了埃及,为埃及人下一个空前强盛的时代打下了*事基础。

异族的统治,很快激起埃及各阶层强烈的不满。底比斯的第17王朝最先发起了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战争。战争中,国王塔奥二世壮烈牺牲(考古学家发现他的木乃伊有多处刀伤)。他的儿子卡莫斯和阿赫摩斯继承父亲的遗愿,终于在前16世纪将希克索斯人驱逐,完成了古埃及的解放事业,并将古埃及历史推进到了辉煌的顶峰——新王国。我(卡莫斯)想同他战争,我要剖开他的肚皮。我的愿望是挽救埃及,痛击亚细亚人。

——《卡纳翁书板》

新王国是“帝国的时代”,就像18世纪法国由反抗侵略转向对外扩张一样。前16世纪的埃及同样在复仇的过程中积累了充沛的武德,它浴火重生,成为了一个横跨亚非大陆的*事帝国。阿赫摩斯由于驱逐异族的伟大功业,成为了18王朝的开创者。可惜他英年早逝,继承人阿孟霍特普也没有留下子嗣。王位因此被贵族出身的图特摩斯一世继承。图特摩斯一世是个善于征战的君主,他击败努比亚人(今天的苏丹),将其首领带回底比斯,剑锋直指尼罗河第三瀑布。图特摩斯一世的儿子图特摩斯二世却是个短命王,仅在位3年就驾船西去。年仅10岁的小儿子图特摩斯三世继位后,大权便被姑母兼小妈的哈舍普苏特掌握。哈舍普苏特是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又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妃子。(为了保证王族血统的纯正性,埃及历史经常出现兄妹通婚的现象。)哈氏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的*治手腕不亚于后来的克丽奥佩特拉。在图特摩斯三世11岁的时候,她就公然称王,僭越法老之位。这是埃及历史第一位女王,其地位和传奇经历类似于中国的武曌。在父权制色彩较为浓重的古代社会,能如冯太后、西太后一般临朝称制已经很不简单,至于直接僭号称王,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哈舍普苏特做到了,传统的阻碍也来了——法老的头衔是“拉神的儿子”,作为一个女人如何服众?哈舍普苏特一方面男扮女装,一方面竟创造出了自己是阿蒙·拉神的女儿的神话。阿蒙·拉神对其他众神说:“我想把下一任埃及王位赐给一个女子,我已经给她选定了名字,她的名字叫哈舍普苏特。她将做埃及的一国之君,统治上下埃及,谁赞成谁反对?”其他神异口同声地回答:“尊敬的主,您的决定太英明了,埃及早该有一位女王了,我们非常赞同您的决定”

——《哈舍苏普特神庙的绘画》

女王统治了二十年后离奇消失了。失踪的原因很可能与长大成人的图特摩斯三世有关,他上台后把神庙所有关于哈舍普苏特的名字和图像全部铲掉,试图消除有过女王的记忆。

卡尔纳克神庙上被铲掉的女王形象

长期积压的报复无处宣泄,使图特摩斯三世恢复王权后进行了偏执性的*事活动。他攻击利比亚、努比亚和塞浦路斯的同时,还17次远征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最远甚至打到幼发拉底河西岸。他战无不胜,击溃了亚洲的反埃联*,被历史学家称为“古代世界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死后,他的儿子“美王”阿蒙霍尔普三世继续坚持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直到孙辈“丑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继位,才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丑王之所以闻名于世界史,并非有像爷爷父亲一样的武功,而是得益于他开展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这位离经叛道的王这么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出于深刻的时代背景。由于其祖辈常年在外征战,不问国*。*事胜利也都被祭祀集团宣称为阿蒙神的保佑,神权力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对王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经过复原,考古学家发现阿蒙霍特普四世形容古怪,十分丑陋。但是他却娶了埃及历史上最漂亮的女人——斐尔提提王后。为了防止被祭祀集团控制,阿蒙霍特普四世先发制人,采取了一项极其大胆的措施。用一位古老且小众的神——阿吞(Aten)来代替流行千年的阿蒙·拉神信仰。他下令关闭包括阿蒙在内的所有神庙,没收祭祀集团的财产,并规定只有阿吞神是唯一可崇拜的神。为了使改革更加彻底,他还迁都阿玛尔纳,改名“埃赫塔吞”(阿吞的视界),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阿吞之光)。

阿蒙,拉本来是两个神,后来逐渐合二为一,成为阿蒙·拉神。

阿吞神在改革后被推广埃赫那吞的激进改革是不现实的。在埃及,阿蒙神的崇拜已经树大根深,神权与王权利益结合盘根错节。反映在王族内部都对改革莫衷一是,埃赫那吞的母亲泰伊坚持留在底比斯,老婆斐尔提提*气搬出了王宫。在民间,埃及人民对阿蒙神的崇拜已经习惯成自然,突然间用阿吞替代,人们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改革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由于建造新城,新神庙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最终,埃赫那吞改革失败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埃及人也延迟了拥抱一神教的宿命。

到了埃赫那吞女婿兼兄弟图坦哈吞统治的时候,改革终于难以为继。反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以维齐尔为首的大臣们纷纷上表要求将首都迁回底比斯。于是,图坦哈吞放弃了阿吞神的崇拜,补偿了阿蒙神庙的损失。并把名字由图坦哈吞“阿吞的形象”改为图坦哈蒙“阿蒙的形象”。

埃及18王朝在改革造成的混乱中被19王朝取代。这一时期小亚的赫梯崛起,与埃及的力量产生了碰撞。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了维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霸主地位,引兵2万攻击巴勒斯坦地区的卡迭石,不想情报泄露,中伏被围。幸亏埃及援*赶到,拉美西斯二世突破重围,两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

卡迭石战役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车战(双方共出动台双轮战车)。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和平条约——银版条约。前年,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理三世握手言和,规定叙利亚的一部分划入赫梯,双方和平相处,永不再动干戈,并都不接受对方的逃亡者。

银版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扩张的终结,此后埃及由极盛转为衰落。拉美西斯二世这位自恋的王,给自己建造了无比壮观的神像,向后人展示着帝国余晖的光芒。

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阿布·辛拜勒神庙,

进入20王朝之后,埃及的衰败之势已经难于逆转。面对“海上民族”的袭扰,埃及无可奈何,只能雇佣蛮兵保全本土。渐渐地,埃及势力退出亚洲,国内也趋于分裂,潜在的动力已然耗竭。

后埃及是埃及文明的解体期,这一时期埃及经历了多个文明的统治。而每一个文明的到来,都是加速解体的催化剂。波斯无疑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东方的帝国来到埃及后,肆意屠杀人民,把神庙改成马圈。这种野蛮的行径蹂躏了埃及人的自尊。埃及人的信仰崩塌了,他们不再是睥睨天下的太阳神子民,而是波斯行省的二等公民。

比起波斯人的直接催化,希腊人的做法是间接的。亚历山大大帝深谙埃及人的心理,他征服波斯以后,亲自前往锡瓦绿洲拜谒阿蒙神庙。祭祀集团欣喜若狂,马上宣布亚历山大大帝为“拉之子”“阿蒙的宠儿”,他们匍匐于这位新主人的脚下,是因为祭祀的饭碗得以保存。至于一个马其顿人凭什么当“拉之子”,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个事物消亡的前兆是它泛滥之时,当《卡拉卡拉敕令》宣布所有人都是罗马公民的时候,谁都已经不是罗马公民了。当“拉之子”可以名正言顺的授予一个马其顿人的时候,这个头衔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分割了帝国的遗产。托勒密获得了埃及的统治权,这个*权是希腊人文明的旁支,而非埃及文明的延续,就连著名的埃及艳后也是不折不扣的希腊人。埃及人开始说希腊语,埃及的神开始和希腊神认同合一(阿蒙神被等同于宙斯,荷鲁斯被等同于阿波罗)。埃及文明的死亡过程缓慢且悄无声息。

黯淡的文明

汤因比认为,文明和人是相似的,他们都有生老病死。文明有年轻力壮的成长期,也有垂垂老矣的衰落期和病入膏肓的解体期。后埃及的衰败历史,正应了先知以西结那句预言:“埃及国家将不再有王子”。

如果探讨埃及文明解体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埃及文明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恰恰是杀死它的*药。

当埃及文明的砖制程度越来越高时,它变革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当埃及文明的集权程度越来越高时,它对社会财富的超支就越来越多。

在早王朝时期,埃及王有一个深3-4米,宽数丈的“马斯塔巴”(阿拉伯语:长凳)墓室就已经十分奢华。而古王国以后,这些马斯塔巴在金字塔面前就确为一个物理意义的长凳。一旦整个社会的精力都用于服从权力的召唤,它在文化、宗教意义上的进步也就趋于停滞。两河流域的大国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波斯人开始信仰二元论,希腊人开始探讨哲学。埃及人却还在坚持原始的多神信仰,用砸钱造奇迹昭示自己的强大。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神像不能在抵抗波斯不死*团和马其顿方阵时发挥丝毫作用,却实打实地耗光了人民的心血。

我们现在说埃及文明是辉煌的,但它同时也是黯淡的。探讨文化时绕不开古希腊,探讨宗教时绕不开古印度,但除却探讨古埃及时却都可以绕开古埃及。这个文明的文化死亡了,简化的俗体字都已经无人使用,更不要说19世纪才被破解的象形文。这个文明的宗教死了,成千个神祇的香火断绝后,太阳神的子民开始崇拜安拉。

埃及象形文字的演变

康德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可为什么有那么多文明走向了衰亡?因为康德哲学的基点是人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在砖制统治之下,每个人的理性都在衰退。单独问你要不要“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满足一人的欢欣”?没有人不认为这非理性和愚蠢的。但放在砖制社会的大背景下,却没有一个人去质疑其是否合理。电车难题不存在了,因为操作杆根本不在人民手中。人一旦失去了引以为傲的理性,历史的倒退也就成为可能。

所以说,康德和斯宾格勒都没错,只是他们的授众不同,尼罗河两岸的费拉依旧在辛勤地耕种,尼罗河的洪水也在不断翻涌。

全文共0字,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王海利.《埃及通史》乔治·罗林森.《古埃及史》詹森·汤普森.《埃及史》金寿福(译).《古埃及亡灵书》曼涅托.《埃及史》《聂非尔提预言》《伊普味陈辞》《卡纳翁书板》《萨勒纸草》《都灵王表》汤因比.《历史研究》康德.《历史哲学文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豹系列文明史古埃及法老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