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衔山拥河向海,地理催生历史。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中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有史以来,营口都以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河海文化而别具一格。
城拥大辽河,依河而兴的城市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城市因河灵动。站上新的时空节点,营口举起“河海文化”的望远镜,把河海文化的“根”和“*”体现和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的城市。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辽河故事》,邀您一同,在过往中细品属于未来的滋味。
02:30大辽河蜿蜒曲折流过原野,滋润着辽东半岛广袤的土地。营口主城区的东北,大辽河在这里陡然回转,像是入海前的最后一点倔强和慌乱。这里有水源、有湿地、有芦苇,能造出品质上乘的纸浆。
河的湿润,让纸张柔软,而分明的四季不会让纸张过度潮湿——这里享尽大自然的馈赠,这里反射着乌托邦的余晖,这里散发着计划经济的余温。今天,我们怀念它。
这里,就是营口造纸厂。
穿越时光长河,走进造纸厂的故事。造纸厂,曾经辉煌得耀眼营口造纸厂堪称营口工业史书的扉页,从造纸厂到渡口,大辽河沿岸遍布工业厂区和历史建筑,已有85年风华的造纸厂静静伫立,见证着营口工业的发展历程。
墙上的标语忆起火红年代因河起兴。年,茂密的苇田旁诞生了营口造纸厂。工厂最鼎盛时期有职工余人,其中技术人员余人,厂区面积万平方米,有抄纸机16台,有成熟完备的制浆系统与水电气系统,年产浆纸11万吨。这里曾是中国第三大造纸厂,这里曾经辉煌得耀眼。
回拨岁月的指针,年,工人创造出“快速蒸煮法”,使产量提高了5.5倍,创全国最高纪录,在全国推广。
“快速蒸煮法”所用的大罐子年,营口造纸厂生产出国内第一张凸版印刷纸,一度专供于《毛泽东选集》的印刷,当时叫做“毛选纸”。
年,全国第五次“质量月”授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营口造纸厂“芦雁一号”有光纸荣获银质奖章。同年6月,“芦雁一号”有光纸又在全国白纸板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优良产品。紧接着,营口市*府召开第五次“质量月”授奖大会,营口造纸厂被授予“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年是个充满荣耀与喜悦的年份,营口造纸厂在年底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连续两年,营口造纸厂进入全国企业强。
“芦雁一号”有光纸,虽有褪色,风采依旧。“共和国长子”情怀弥而未散年,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下,营口造纸厂连续十多年亏损,以负债12亿元破产落幕。属于那个时代的大剧落幕,日子不再安稳,未来不再笃定。
是尽头,也是起头,“共和国长子”的余脉,用弥而未散的情怀自励。在大辽河北岸造纸厂的旧厂房中,造纸这门满含转化奥妙的老手艺,正悄然地焕发着新的生机。
工匠们利用本地的芦苇、稻草、柞蚕丝及麻等材料对进行科学配比,对安徽泾县久负盛名的纯手工宣纸的造纸技术进行改良,研发出了具有营口特色和营口品牌的“集墨轩”纯手工宣纸。
从选材到制浆,再到捞纸、晒纸、剪纸等,一张薄如蝉翼、柔软的宣纸的诞生竟需要道工序。
辉煌的造纸厂,蒙上时光的尘埃。年,“集墨轩”手工丝麻宣纸被营口市*府指定为营口旅游纪念品,成为宣传营口、展示营口魅力的一张名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辽河吃辽河”,营口人有着因地制宜的生存之道,以及应运而生的经验之谈。
这里是东北的营口,这里是营口的东北。
这里有河水的气息、土壤的气息、纸张的气息,这里也有时间的气息,这些气息已经在悠悠时光中和营口人的勤劳与坚韧混合在一起。哪怕在柔软的宣纸上,也能再写出一点勇气、一点信念。
总监制/王忠陆监制/张旭勇
记者/张若涵编辑/赵欣
配音/纪伟王艺洁
视频制作/梁永峰
音频制作/赵宇安琪
责编/姜姗魏家鹏制作/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