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生财有道》)
古书古画保存不易,很多时候,需要专业的技术来对这些经历过漫漫时间长河的珍品进行特别的保存,甚至特殊的修复,于是就有了一个特殊的职业:
古籍修复
。
据考证,古籍修复的流派也和小说中的武林门派一样,各自有各自的绝活儿,现在随便举几个例子,听听都令人拍案叫绝。
1:蜀派绝技“借尸还*”: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数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
4:杨派、苏派“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可惜的是,而这些流派大部分已经在年代左右消失了,各种神乎其神的绝技也难以再现。
但在古籍修复当中,有一种重要的东西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纸制作技艺”制造的古籍修复专用纸。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群山当中深藏着一座近三百户人家的村庄——石桥村,凉爽的山地气候,美丽的自然景色,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百姓,还传承着一种上千年的手工艺——造纸。
据考证,石桥造纸技术属于唐代技法,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纯手工无污染的古法造纸技术,用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纸张足有上百种之多,古籍修复用纸“迎春纸”就是由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带头制作出来的。
可别小瞧这一张纸,四十元的价格也的确是有点小贵,而石桥村现在生产出来的书画用纸,有些甚至卖到上百元一张。古法造纸的传承,让村里的造纸匠人们凭借这门手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年,王兴武带着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牵头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他负责跑市场、接订单,监督生产,乡亲们跟着他,收入提高了,也更有干劲儿了。
现在的石桥村,造纸除了可以卖产品,甚至也可以拿来吸引游客。比如亲自体验制作一种把花草永远凝固在纸上的神奇纸张,这种花草纸的制作体验就吸引了大量的亲子游团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潘玉华是当地造纸体验馆的经营者之一,开课堂讲纸文化,采花草看大自然,造一张属于自己的花草纸寄托情感,大小游客们在这里玩得流连忘返,在体验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洗礼,而这些体验馆的经营者们更是借由这种游学旅游的模式,更加轻松地赚到了财富。
王兴武兢兢业业带领大家坚持古法造纸技术生产纸张,多方开辟白皮纸的作用和市场,潘玉华率先将旅游和造纸结合起来,并逐渐探寻出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像他们这样新一代的造纸匠人们,凭借祖辈留下来的手艺,结合旅游来寻找新的创富机会,也通过旅游产业推广了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丹寨县,更是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传承和发展中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拉鸟笼制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