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一批以“匠人”为主题的纪录片开始井喷式出现:讲述景德镇瓷器制作人的《手造中国》、以中医药传承人为主角的《本草中国》、从北到南寻找名手艺人的《寻找手艺》、探寻亚洲各地手工艺人的《了不起的匠人》、明星向“非遗”传人拜师学艺的《百心百匠》……
当下的匠人纪录片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台播不敌网播、明星不敌匠人、开启新买买买模式……这类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变得更年轻、更有趣。
A
网播已成主力
以往的纪录片受众多为中老年观众,但匠人纪录片的主打观众却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匠人纪录片的主要播放阵地。
匠人纪录片的“网红始祖”《我在故宫修文物》,年1月在CCTV-9首播时并未得到太多反响,同年2月登陆B站后迅速走红,目前在B站上已经有接近万的播放量,总弹幕数高达7万条;而近期炙手可热的国家文物节目《国家宝藏》,其电视播出频道央视综艺特地在B站开设官方账号,第一期节目上线不到一周就取得了播放量万、弹幕数12万的好成绩。
目前,《寻找手艺》、《手造中国》、《大国工匠》、《指尖上的传承》等众多匠人纪录片已经成为B站纪录片的重要分支。此外,优酷网站独播的《了不起的匠人》不仅播放量破亿,更反向输入到电视台:今年2月,第一季《了不起的匠人》在湖北卫视和黑龙江卫视播出。
与网络的火热相比,卫视平台上的匠人纪录片收视却颇呈弱势:根据CSM52城收视数据,湖南卫视的《百心百匠》收视率稳定在0.3%;北京卫视周日晚间*金档播出的《非凡匠心》,收视率也不过0.7%至0.8%。
对匠人纪录片而言,网播的优势十分明显。比如《了不起的匠人》走每集12-15分钟的短小精致路线,播出形式更灵活;《寻找手艺》由三个外行人拍摄,虽然不专业,却因其质朴而赢得观众喜爱。
B
明星不敌素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寻找手艺》里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百心百匠》中坚持古法造纸的张逢学一家……这两年,匠人纪录片让一批手工匠人成为新“网红”。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名人明星加入到匠人纪录片的拍摄中。不过,跟素人嘉宾走红形成对比的是,名人效应在匠人纪录片上似乎并不奏效。一方面是因为匠人纪录片邀请的嘉宾大多不是流量担当;另一方面,纪录片观众与真人秀观众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对名人的态度迥异。比如制作风格偏向综艺节目的《非凡匠心》,制造了张铁林、王刚、张国立“铁三角”再聚首,张国立对妻子邓婕示爱等众多话题,但对收视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了不起的匠人》中,林志玲的软糯旁白也被观众批评“让人出戏”。
观众对名人态度的变化,也悄悄改变了纪录片拍摄中对名人的“使用方法”。最近热播的《百心百匠》让李亚鹏、李泉、柯蓝、孙楠等名人跟民间非遗匠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节目把更多镜头给到“非遗”匠人,而名人们则放下光环、朴素出镜:李亚鹏跟西安造纸匠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孙楠不带助手,只身进藏跟唐卡匠人学艺……《百心百匠》发起人孙冕对节目的定位非常清晰:“名人不是明星,真正的明星是他们面前那些苍老的匠人。”对于这种设定,节目组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愿意为说教式的宣传买单了,真实的体验感才能带来由心底生出的认同和敬重。”
C
活化传统工艺
匠人纪录片的走红,也为这些默默坚守的匠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传统技艺大多面临共同的问题:产品卖不出去,匠人难以维生,也因此越来越少人愿意传承。多部匠人纪录片已经开始尝试联合更多资源,除了呈现传统技艺的魅力,还在幕后尽力帮助传统技艺“活”起来。
《百心百匠》背后有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团成员:收藏家马未都和他的观复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制片人朱坤表示:“节目请马未都老师从收藏和历史的角度对手艺进行点评;北大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则会从学术高度分析问题,比如为什么传统文化如今出现不适应症。”
李亚鹏也带着他的“书院中国”传承人资助项目进入节目。他在节目中拜访的西安造纸匠人一家就是“书院中国”项目的受益者:他们从三年前开始,就获得了“书院中国”的资金支持。李亚鹏说:“从年拍完《笑傲江湖》开始,我就决定每年只拍一部戏,剩下的时间我要去找我的人生方向。年左右,我选择了书院中国资助非遗传承人的项目,既然一个匠人可以穷其一生去做一件事情,我们也应该去帮助他一生,让传承人能够安心于他的技艺。”
匠人纪录片对传统技艺的精致展现,也激起了不少人的购买欲。《寻找手艺》的导演张景透露,节目上线之后,他收到不少留言,表示希望购买坎温老人的油纸伞。《了不起的匠人》的播放页面旁边就有节目中出现的手艺产品的购买链接,想要“剁手”的人随时可以下手;《百心百匠》对夏布等传统工艺进行“活化”,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工艺变得更时尚。有业内人士认为,匠人纪录片正在把匠人精神和传统技艺结合,打造一种更吸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原标题:年轻人中兴起“匠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