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到,剪纸贴起来。
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剪纸常被贴在窗户、门栈、墙壁、柜面、灯具、顶棚等处,成为中国汉族节日习俗之表达形式。剪纸一贴,美美的祝福就贴上了每一个日子。
年年有余剪纸
剪纸,在人们巧手的划拨指点下,承载了宽广的气度和似水的情怀。
邮票上的中国剪纸。
剪上锦绣河山
一张纸,可以呈现万水千山、万千岁月,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新春时节,剪纸艺人就忙着这样的呈现。几刀几剪,一幅高山流水,一幅花好月圆,一幅春江花月夜,就跃然纸上了,真是“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我常常仔细地端详纸、剪刀、刻刀,看着它们在艺人们的手中灵巧地跳跃变幻,我思绪如烟。剪纸这样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来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传承了多少美好的视觉和感受、蕴涵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啊。在纸张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剪、刻艺术就已经很流行了。
那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以雕、镂、剔、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树叶上剪刻纹样。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的故事“剪桐封弟”,就展示了剪刻艺术。西周初期,周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诵,次子名叔虞。周武王驾崩后,由长子诵继位,史称周成王。当时,周成王和弟弟叔虞都未成人,常在一起玩游戏,周成王将桐叶剪成圭状,对弟弟说:“以这个封你到唐地为侯。”圭,古时写作珪,是古代帝王典礼时手执的一种上圆下方的长形玉制礼器,象征高贵,表示信符,用于区分爵位等级。后来,周成王真的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也称唐叔虞,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
剪桐,真是剪出了一片锦绣河山。剪桐这一手法和战国时期出现在皮革、银箔等物品上的镂空刻花一样,与纸张产生后的剪纸同出一辙,可以算得上是剪纸的起源。剪纸,在平和、友爱、诚信、礼让的氛围中萌芽。
有了纸张后,剪纸自然如雨后春笋,更加生机勃勃了。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成于公元至年的北朝时期,采用重复折叠的剪折方式和单独成像的处理手法。剪纸最早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在这个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了。
宋代造纸业的成熟和纸品名目的繁多,促进了剪纸的发展。除了贴于窗户、门栈、柜面、棚顶等处的花样之外,还有用于灯彩、茶盏、扇面等装饰,以及刺绣、雕刻、民间礼品之“礼花”的。运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如陶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皮影戏之皮影制作采用剪纸形式,用兽皮制作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用剪纸的阴刻阳刻技法,等等,剪纸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
明代和清代是剪纸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皇亲国戚也离不开剪纸,如故宫坤宁宫里,宫殿前后窗的窗纸、宫内墙壁表层、四角的“囍”字角花、顶棚中心的龙凤团花、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外层等处都是剪纸裱糊或贴制的,精致而豪华。
剪纸,便一直浸染在流金岁月中,从中国走向世界。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透过那片薄,我看见,春天插上了翅膀。
安徒生童话剪纸
剪上年年有鱼
年年有鱼(余)的剪纸图案,是人们在新春佳节里最爱剪的。
“鱼”与“余”谐音,年年有鱼(余)是中国传统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它表示的,是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呀。
鱼,很早就是吉祥、福气、富贵的文化象征。除了以美味吸引人之外,鱼还以头尾俊逸、腹部圆满、形体优美、永不停歇地漂于水中的形象,扬起各种赞美之义,如成语如鱼得水、鱼跃鸢飞,都是借助鱼,表达着人与环境的相融相投和万物和谐的适意。唐代和宋代,富贵之人还爱佩戴以金制作的鱼形信符即“鱼符”,显示富贵。
鱼和纸,亦早就携手,开出了妙曼之花。因为“鱼翔浅底”,宛如天上飞雁,古人也以“鱼书雁帛”作为书信的代名词。那时,人们用绢帛写信,把绢帛装在真正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亦即“鱼笺”。那用于书写的绢帛,通常长度为一尺左右,故被称为“尺素”,“鱼笺”又称“鱼素”。“鱼传尺素”便流传下来。东汉文学家蔡邕作诗描写过这样的信件:“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有了纸张后,古人寄信时爱把书信折成双双对对的鲤鱼形状传递。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即咏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鱼在纸上飘的模样儿,最能让人想起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年—年)笔下的美人鱼。鱼尾卷起的海浪中,安徒生的剪纸造型艺术家身份也闪着金光。
安徒生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剪刀,他常常一边剪纸,一边为孩童们即兴讲述幻想故事。剪着讲着,他还会受到剪纸形象的启发,再讲下去时,故事就更加生动、紧张、有趣。他让手中的剪纸形象有声、有色、有个性、有命运,他的剪纸也与童话创作浑然一体。他的每一份剪纸,本身就是一篇童话呢。安徒生这种边说边剪、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形式,和中国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剪纸艺人的形式非常相似。
大约在年圣诞节,安徒生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此后,安徒生经常在圣诞节出版一本新的童话集。很快,丹麦形成一个惯例,即每年的圣诞树上不能没有安徒生的童话集。安徒生也常常裁剪各式各样的小小的人物图案,和孩子们一起挂在圣诞树上做装饰。美人鱼剪纸是常挂于圣诞树上的,是美好的新年礼物之一。
在给孩子们讲完故事后,安徒生还会把剪纸当作礼花送给他们,这也和中国宋代时民间互赠礼花的习俗相仿。那格调纷呈的剪纸礼花,清晰地见证了得到安徒生如此珍贵礼物的孩子们的幸运。安徒生把那颗天才、敏感、丰富、充满想象力的心感受到的事物都融入了剪纸,他一生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被誉为北欧现代剪纸之父。
想象着,故事讲到高潮或结尾时,安徒生微微笑着,将剪纸小心翼翼地展开,故事中的人物就活灵活现地蹦出来了,那是多么令人惊喜和难忘的时刻呀。就好像中国古代收到“鱼传尺素”的人,所有的望穿秋水一般的期待、盼望、渴求,终于凝在了那份盈盈余余的秋波之中。
是的,剪来的,是吉庆有余(鱼);余下的,是稚子一般的童话。
竹子剪纸
剪上安康时光
我开始剪刻简单的图案,捧着那轻盈洁净的纸儿,我满心欢喜。我觉得,用纸儿来承载剪纸的内涵,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纸,性味甘、平,无*,她最原始最主要的材质是竹子。竹子不仅具备有力有节、刚正不阿、高洁满腹、不落世俗的气度,还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她性味甘淡,微寒,可以清热除烦、化痰开郁、镇惊利窍等。也许因为竹子对人体的治疗或保健作用实在太多,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还特别把她分列在菜、木两个部类中,竹笋单列,属于菜部,竹(包括竹叶、竹茹、竹沥、竹根等)列在木部。美丽、高洁、实用在竹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更是悟彻了为竹为人的品质,道透了为竹为人的情怀。
竹子最早是以汗青形式出现的,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其水分如汗液一般渗出,再刮去青皮晾干,以方便书写,避免虫蛀,这即被称为汗青,也叫杀青。后来有了幡纸,幡纸是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这些内容也都被李时珍详细地记录下来:“古者编竹炙青书字,谓之汗青,故简策字皆从竹。至秦汉间以缯帛书事,谓之幡纸,故纸字从糸,或从巾也。从氏,谐声也。刘熙释名云:纸者砥也,其平如砥也。”
东汉蔡伦造纸选取的材质也环保而健康,用起来令人放心。李时珍说:“东汉和帝时,耒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渔网、麻缯,煮烂造纸,天下及通用之。”难怪剪纸这样的全民性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除了延续的始终是和美、芬芳、贵气,代表的一直是喜庆、进步、发展之外,还是健康与平安的象征。
我剪出了几张幼稚的鱼儿图像,或翱翔在水底,或静谧在水边。我将“鱼儿”捧在手心里,对着光细细地瞧、慢慢地品。像孩子一样的欢笑和快乐,早已经将我深深环绕。无穷的余味,也早已经深藏在心间。剪纸也是有技巧的,剪、刻是剪纸中重要的一环,须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密后疏,讲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顺,开片要严,行刀要匀”,以达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境界。在这样的过程中,心专注着,脑思考着,手操作着,身心都得到细致而均衡的锻炼,愉悦、灵动、从容,便紧紧地与我们相随。
多么安详的剪纸时光。世间所有的烦恼,早就在那一折一剪一刻中,消失殆尽了。
(原标题:鱼和纸的奇妙时光)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管弦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