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简明文学史之语言文字简史:字体的演进
书写材料的变迁:笔墨、简牍与纸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甲骨和钟鼎显然不是正常的书写材料,以刻刀为笔在甲骨上写字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绝对还是体力活,而青铜器皿上的金文则是治金工业的艺术品。真正的书写材料应当是专用于写字以记事或记言的东西,并且需要笔与墨的配合。走了刀笔时代之后,文字的书写才接近于我们今天的日常体验。
笔墨要讲书写材料的变迁,我们该先从笔墨说起。
笔墨
毛笔战国据说,毛笔是秦国大将蒙恬(tián)发明的。
但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代的毛笔:一只是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只是在河南省信阳长台山战国的楚墓中发现的。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砚台、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同时期,天然或半天然的墨与漆也出现了。
最早的墨与研磨工具,湖北云梦秦墓出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商代的一些甲骨上,残留着已写的但没刻的文字,这些文字笔画圆润,也就是说,这些文字是用某种笔写出来的——可以推测,这种笔可能就是毛笔的直系先辈。
笔砚综合以上各种发现,不难确定毛笔、墨与磨墨的工具——砚台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也就推翻了以前流传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毛笔的传说。当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一律称为毛笔。
简、牍、觚(gū)
而所谓的简牍,是指我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最主要的载体。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云梦秦简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削去写错的文字,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橡皮,而并非如甲骨文时代那样用于刻字。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合称,主要的有简、牍、觚三种。
编连成册的简牍简包括竹简和木简,由竹或木片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即成。竹质的尤其常见,竹简使用前还要在火上炙干,这种加工会使竹片出汗,变色,所以这道工序被称为汗青或叫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虫,使竹简更易于书写,便于保存。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仅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各时代所用简的尺寸不尽相同。一般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很多枚简用麻绳或丝绳、牛皮绳等编连起来,就成为一册(策)(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这让研究者们不能不浮想联翩啊)。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偷懒的就编一道,大多数是先将简编成册后再写。
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经加工制成的柔软的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联起来。反复多次阅读,使编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多次。后人便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秦汉时期,简册最为流行,形制完善。例如编连以后,书写时大多上下都留有少许空白,犹如今天纸上留白的天头地脚。简册的最前面的两枚一般是空白简,叫首简或赘简,这就是后世书籍扉页的起源。有的简册内容不但有章节小标题,还会标记页码、统计字数。简册的收卷方式,一般是以最后一枚简为轴心,将有字的一面向里卷起来。为了不打开即知该卷内容,在首简背面从右到左题有篇名和篇次。即使与今天的图书相比,简册书籍的体制也相当规范了。(小问题:现在你能知道为什么文言文中常把史书、历史称作汗青、青史了吗?)
安徽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木牍的,题为quot;牍多为木质,通常就是木板,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也作板)。
我国最早的家书,来自秦国战士quot;黑夫quot;与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1尺(汉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牍也用来画地图,这是后世称一国疆域为版图的由来。
觚,就像木桩,不过是用来练字的木桩觚(gū)即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柱,可多至七、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也就是当草稿纸用——毕竟削制木觚比做竹简木牍便利许多。
觚者,学书之牍觚通行于战国至魏晋,唐颜师古注《急就篇》云: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
用竹木材料作为文字的载体,其厚重可想而知。今天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放在当时,少说也有几十斤重吧?所以人们形容书多用汗牛充栋一词的的确确不是夸张!
连篇累牍连篇累牍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词专门用来形容文章冗长,废话太多,含有贬义。
布帛与纸张
为了解决携带不便的问题,帛书应运而生。周、秦、汉各代都是简、帛并用的。只是帛的价值很高,非大富大贵之家难以承受,因此远不如简册使用得普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汉之交,纸终于出现了。到东汉中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起初纸的价格也不是一般人家承受得起的。魏晋时期纸质文书开始逐渐普及,逐渐取低了简牍布帛,成为主流的书写材料。简牍文书的消失则是南北朝的事了。
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纸质文本出土于敦煌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纸质文本出土于敦煌,应该也是一封书信。
其年代在两汉之交的新莽时期,虽已残缺难辨,但纸就是纸,也证明了东汉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这一说法有误。
据记载《汉书》是最早用纸张书写的史书,但为考古尚未发现。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质史书是晋朝《三国志》。
图找不到,只好用印刷本冒充一下了纸质书《三国志》,不过并非最早的那本手抄本,图找不到,只好用印刷本冒充一下了。
造纸术不仅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想想纸出现之前的世界,人们用竹简木板、布帛毛皮来写字,不便于携带和保存,更极大地限制了文字书写的速度和数量,也就限制了文化或者说文明的传播。
因此,对造纸术的伟大意义,我们无论如何赞颂都不为过——不同意这点的同学,请你想像一下,你每天推着一车书去学校是什么感觉吧。
(小问题:留取丹心照汗青、无案牍之劳形,知道汗青与案牍的典故来历了吧?)
本节参考视频:《见字如面:战国家书》《国家宝藏:云梦睡虎地秦简》
思考与练习:
毛笔据说是秦国大将发明的,但现有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早在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同时期,天然或半天然的墨与漆也出现了。中国古代书写工具也就由逐渐变为毛笔。
2.中国古代文字书写的载体依时间排序,先后有甲骨、青铜、、布帛、纸张等。其中简牍是以材料制成的长片或方板,尤其常见的是简。写好内容的竹简用绳子串联起来,就成了一册书籍。
3.词语积累:韦编三绝、开卷有益、连篇累牍。请说说这三个成语的大意。
参考答案见下期,或点击原文链接可见。
附上期练习及参考答案
思考与练习:
1.书法艺术是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是代(朝代)(人名)的(帖名);“天下第一行书”则是代(朝代)(人名)的(帖名)。
2.草书和行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请通读美文《兰亭集序》,此文可谓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之先声。
水墨味道,大吉大利参考答案:
1.书法艺术是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的是代(朝代)(人名)的(帖名);“天下第一行书”则是代(朝代)(人名)的(帖名)。
2.草书的特色就在于存梗概,去规矩,以求纵意挥洒,一气呵成。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减省笔画,构字简易;二是以点画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极具有符号化特点;三是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绵延不绝。简而言之,草书行笔流荡不拘,气韵畅达,有恣肆汪洋的气势。“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缺点,实质上就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实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平衡。
3.略。
注: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