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65年前,北京率先倡导垃圾分类北京日报
TUhjnbcbe - 2024/6/25 15:5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

垃圾分类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关系首都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早在年,北京就率先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年北京首办垃圾展

北京的垃圾分类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为了让市民先期了解这种做法,年10月2日,本市在中山公园内的卫生教育馆举办了“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介绍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于改进环境卫生和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好处。

据本报年10月20日2版《垃圾里有的是财富》报道,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展览会,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破鞋、破布、碎铜、烂铁、纸屑、瓜果皮屑、鱼鳞蛋壳等,展览会上的大标语写得很明白: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为国家增产节约,我们应该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改良烧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虽然运走了很多积存的垃圾,但垃圾处理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因为之前垃圾是混合收集的,炉渣和容易腐烂以及传染疾病的有机物体如菜根、果皮、鱼鳞,废品如破布、碎铜、烂铁等混在一起,肮脏不堪,臭味难闻,运到郊外不但影响卫生,如用来填路基也会使路基不稳。参观展览后人们才知道,其实垃圾堆里的许多东西是可以利用的:有机物体可以积肥;破鞋、破布可以打格褙;碎铜、烂铁可以制成钢筋、铁条。但是,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分拣,就无法变废为宝,非常可惜,所以,需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比如,每院准备几个垃圾箱,把有机物体和炉渣等分开收集。有机物体可以运去积肥;炉渣、炉灰可以运走垫平坑洼路段或加以利用;各户收集的废品如破布、碎铁等留在家中,待合作社来收买,经过加工后可以做成有用的东西。

年,在“改进环境卫生展览会”上,家庭主妇对煤球炉改装成煤砖炉很感兴趣。图为讲解员告诉大家使用煤砖可以节约燃料、减少垃圾。李祖慧/摄

展览室里陈列着各种烧煤砖用的炉子,还有用原来的煤球炉改造成的煤砖炉。这是展览会的另一部分,介绍了改良燃煤工作的重要性。当时,北京的垃圾里,有一半以上是煤球炉炉渣,这是因为许多北京人家里都用煤球炉,而煤球里是掺有大量黄土的。这样,就增加了运输费用。如果用烧煤砖炉(蜂窝煤)代替煤球炉,煤渣就会大量减少,运费也可以大大地节省,同时,烧煤砖也比烧煤球节省。

这个展览会对当时的观众触动很大。一位观众写道:“这个展览会使我认识到生活的每一细节都关系着国家的建设,甚至将垃圾的处理方法改进后也能给国家积累资金。”

年城区率先试点垃圾分类

年3月,宣武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的五个居委会、约户居民率先试点垃圾分类。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记载,当年3月22日正式开始分类收集垃圾。第一天组织检查了户的分类情况,其中有户分类很好,户未分清。未分与未分清的原因包括:垃圾箱内有旧存的垃圾、未准备好土箱、把分类的时间记错了,另有少数人不重视或不习惯。经过指导,第二次抽查时,全部分清户已占90%以上。在这一地区试点基本成功的基础上,5月21日,宣武全区实行垃圾分类,辖区各街道办事处发动群众使用“公用大垃圾箱”,并“按站定户”,试行“翻牌隔日分类收集”的制度——即今日收脏土,明日收炉灰,循环隔日分类收集。(年7月28日《北京日报》5版,《五十年代的垃圾分类》)

此后,城区陆续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人们在改变将垃圾混合倒在一起的老习惯的同时,还创造了许多管理垃圾站的办法。西四区许多居委会采用“按站定户、专人负责”或按门牌轮流保管公用垃圾筐的办法。西单区有很多居委会实行了按时摇铃或吹哨拿出垃圾箱的办法。西单区北闹市口居民朱玉山已经70多岁了,他对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很热心。从开展这项工作以来,他每天晚上都在人们抬出垃圾箱的时候逐箱查看,发现谁家没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讲解。(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城区将分类收集垃圾》)

垃圾分类对于支援农业用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报年9月18日2版《大家动手做好垃圾分类》这样写道:当时,城区每天运出垃圾多吨,其中一半是有机垃圾,含有大量的氮肥。如果把有机垃圾分开运到郊区,就等于城市每天供应农村50吨化肥。而且,用有机垃圾堆肥上地,既有利于保护农田土壤,又不妨碍农事操作和作物生长。至于无机垃圾中的炉灰,对盐碱地和胶性土地也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但对一般土地,特别是沙土地,则有破坏土壤的作用,适于分开专用。

年垃圾袋装化得以推广

很多北京人还有这样的印象:虽然大街小巷都设立了垃圾桶和倾倒处,可是垃圾桶“敞着盖,冒着尖,地上一大摊”,那个时候,处理这些散乱的垃圾成了环卫部门的一块“心病”,即便每天花费很大力气清理后,呛人的异味和无法洗刷的污迹同样使人产生不快的情绪。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倾倒散乱、垃圾源头暴露成为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居民垃圾袋装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年5月,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办事处贴出告示,居民今后所有的生活垃圾均需要用塑料袋包装,并投放到指定地点。当时,很多居民并不太理解:垃圾,本身就是废弃物,还要用袋子装,岂不多此一举?垃圾袋装,这项首先在“双气”楼房推行的垃圾收集方式一问世,支持者寥寥。

不过,随着垃圾袋装化的推广,人们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毕竟,实行垃圾袋装化后,可以避免垃圾通道堵塞、气味散发和招引蚊蝇。

到年底,全市有61万户居民和1万多家单位实行了垃圾袋装,使用面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二。尝到甜头后的市民开始主动使用塑料袋装垃圾。虽然有的人没有像环卫部门规定的那样用统一规格和质地的袋子装,但是已经开始自觉地给那些已经用旧的、到超市和自由市场买东西时所给的包装袋找了个“物尽其用”的归宿。居住楼房的一位女士说:“一开始动员我们用塑料袋装垃圾,从楼上提到楼下,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然我家的那些旧塑料袋本身也就成了垃圾,现在习惯成了自然。”(年12月4日《北京日报》2版,《垃圾为何要“包装”》)

垃圾袋装化的推广和普及,为后来实行的垃圾分类处理打下了基础。

年西城诞生垃圾分类第一院

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提高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发展密闭清洁垃圾收集站,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

上世纪90年代,西城区大乘巷居民院利用12个大红桶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废旧物品可以再生利用。刘平/摄

当年,西城区大乘巷家委会给全院住户发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从12月15日起试行垃圾分类收集。之后,这个院的多户居民家家户户的厨房犄角儿摆着4个垃圾袋,分别装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和废纸,再生利用。家委会还出资买了10多个大红塑料桶,放在楼前楼后,居民出门时顺手将垃圾袋扔进桶里。

三个多月后,这个小院共分拣出了废玻璃多公斤、废塑料多公斤、废纸多公斤以及一些废电池,成为一颗点燃全市垃圾分类的“星星之火”。后来,有人将这个小院誉为“垃圾分类第一院”。(年5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垃圾分类第一院》)

年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运行

年,中山公园将过去的单一果皮箱改为垃圾分类果皮箱,起到了美化环境、垃圾分类的作用。臧玉钵/摄

垃圾分类后却找不到“下家”,只能又混合清运填埋,这使许多居民的积极性一再受挫。年4月23日,京城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宣武区环卫局再生资源分选站在白纸坊投入运行。

此前,垃圾分类的回收处理一直是困扰环卫部门的一个难题。为此,当时的宣武区环卫局做出了尝试。一方面,该局与其他单位共同研制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可将菜叶、瓜果皮、剩菜剩饭等生物垃圾经发酵处理生成有机肥料,解决了生物垃圾回收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了再生资源分选站,并在全区20个密闭式清洁站建立了回收点。站里的工作人员跑遍了河北一带的造纸厂、塑料厂、炼油厂,几乎为所有能够再生的非生物垃圾资源找到了“下家”。分类垃圾收集后,由该部门集中分选,统一送有关厂家回收再利用,使垃圾分类实现了最终目的。(年4月25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有了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年,北京科技周,人们在科普画廊前了解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并用捡拾的废塑料袋换取环保布袋。史占清/摄

到年底,全市首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共从垃圾中回收塑料、废纸、金属、玻璃等24种垃圾资源0余吨,其中仅白色泡沫一项就回收了15.9吨,减少了土地占用.43立方米。(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7版,《城八区环卫局联合倡议分类回收垃圾》)

本版文字:贾晓燕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贾晓燕

编辑:孟紫薇

流程编辑:付善元

1
查看完整版本: 65年前,北京率先倡导垃圾分类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