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杂谈张载名句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
TUhjnbcbe - 2024/9/30 14:22:00
无烦恼祛除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796521.html

本期名句: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名句出处:北宋·张载《经学理窟·气质》

这句话,说到了儒家八条目的格物和正心,也点透了唯物和唯心两大哲学派别,值得细琢磨。

在儒家八条目中,格物是基本功,是根本中的根本,某种意义上说,真将格物的功夫做到家了,其余的七条目即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然而然就能走通的。这就像驾车赶路,格物就是上高速那一下,上了高速就只管照直开就好,怕就怕你压根上不了高速。

几千年了,人类对世界的全部认知其实一直就没跳脱出儒家划出的这个框框,无论是什么宗教、主义、学问,都是在讲物、知、意、心、身、家、国、天下这些范畴。而单单对个体生命来说,如何处理好物和心的关系,则是个永恒存在的千古命题。

按理说,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文化影响中国的这几千年里,中国的先人们应该早将格物功夫修炼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才对。可近现代以来,坚船利炮是西方先造出来的,引发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飞机、原子弹、计算机、互联网……都是美国人率先发明的,这实在是不应该。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就是一句话:中国人特别是清末的那些精英群体,他们忘了根本,心浮气躁了,一门心思只想着修齐治平,没有人在格物上真正下苦功夫、花大力气。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台阶是一个一个上的,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人来说同样如此。无论何时,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步步为营,也就是说如果想达到张载所说“心大则百物皆通”的境界,还是要先格物,没有格物的功夫做基础,心大、心小这种事根本就由不得你。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的起源就始于格物。儒家的源头不在孔子那里,在孔子之前还有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特别是伏羲,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做的这些,都是在“格物”,也就是说中国在伏羲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自己的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等等。

人走着走着就会忘了自己的初心,这是常有的事。古时的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一直格物格出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也格出了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这些被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更是在乾隆年间格出了比全世界所有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因为自诩“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就忘记了格物的重要,于是中国就被坚船利炮和蒸汽机甩在了身后,说到底还是败在了格物这个层面上。

中国与世界格物层面的功夫是从什么时候拉开差距的呢?孔子之后有孟子、董仲舒、北宋五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大概从宋朝的时候开始中国人“格物”已经走下坡路了,虽然张载大力主张内圣外王,朱熹也还在讲格物,但宋朝军队既打不过金也打不过元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到了陆九渊和王阳明这里就只讲心学了,特别是王阳明因为格竹子没格明白就完全放弃了格物。当然,这也有一个好处:如果中国将格物功夫落下的差距给补上,那么中国在其余七条目即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面依然是世界无敌,唯我独尊。

谁帮中国将格物功夫的差距给补上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财富对人的支配主要地、几乎完全地是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的;资产阶级对人的统治是通过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完成的,等等。马克思还告诉我们: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之《卡尔·马克思》篇,弗·恩格斯著)

当格物功夫落下的课被补上,也就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应该就是人类智慧能够达到的顶点了,即人类认知能力层面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如此,回过头来再看张载这句话: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就能感悟出一些对提升个人生活、生命品质更有价值的东西来。

百物皆通自然是格物真格明白了,百物皆病则是格物没格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达到“百物皆通”的境界,不愿意处于“百物皆病”的困局里,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要主动调整自己“心”的大小就能实现呢?恐怕,这种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现实,但也不排除有极少数的例外。因为,通过格物以正心是正途,先求正心再去格物终究是变数。

无论是儒家的《礼记》,还是马克思学说中,都有一个词:物化。孔子在《礼记》中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马克思所说的“物化”,有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指大工业时代无产者变成了劳动机器,甚至因为分工的不断细化人成了机器上的“零件”。不管是哪一种物化,物化的人都不存在心大、心小的问题,因为物化境况下“心”都是死的、人是“无心”的。

换句话说,如果想达到张载“心大则百物皆通”的境界,第一步不是先“心小”,而是先“有心”、“心活”——其实,对于那些无心、心死的人来说,张载这句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他这句话本身是对“士”这个阶层说的,而不是当时的普通百姓。现实生活里,无心或心死的人是大量存在的,有的是自己的自主选择,有的则是身不由己,而要想让“心”活过来,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觉醒,也就是要树立“做物的主人而不是物的奴隶”这样一种信念。

心死、心小和心大分别对应着三类人,三类人过的是三种不同的生活,达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辈子陷在物里出不来的人,就是心死的人,为了生存将自己活成机器的人是心死的人,贪求物质财富永不满足的人也是心死的人,这个不会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而凡是格物没格明白,对各种动物、植物、食物、衣物、矿物、财物、玩物……心有系念者,都是心小之人,“心小则百物皆病”。

心小的人,会因为“百物”发各种“病”:卖肾换手机的有,将狗当儿子养的有,为个名牌包包去做裸贷的有,还房贷过劳死的有,被一根项链毁掉半生的有,因口腹之欲得三高的有,多年积蓄换盆兰花的有,拼命赚钱顾不上结婚或陪孩子的有,要穿漂亮衣服不惜做小三的有,为一纸签证出卖自己国家的有,继承遗产时对兄弟姐妹大打出手的有……所以,儒家讲的格物,远不止是我们从小学的那些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物、地理等种种课程。了解到各种物的特性和功用只是第一步,让物为人所用而不让人化物才是格物的根本。

或者说,格物就是人和物之间的战争,如果战胜了人就会成为物的主人,如果战败了人就是物的奴隶。当一个人能够战胜物,资本也就不能再通过对物的支配来支配人,人才能真正解放自己,也就是变成张载所说的“心大”之人,而心大则“百物皆通”。所以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了解物、看透物、运用物、掌控物……直到放下物。

格物是个渐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有些人条件好些,从小锦衣玉食,什么都见过,做到一念放下相对有基础,例子就是乔达摩悉达多、张岱等;有些人条件差些,要想看透物花的时间就多些,甚至还会不断出现反复。

有了这种格物功夫的基础,我们就能做到正心。做到了正心,好处之一就是“心大则百物皆通”:人的心大了,心里就装得下星辰大海,就装得下诗和远方,就装得下别人甚至是天下人,也就放得下“身外之物”;人的心大了,就不会被物化,物就成了人的工具,人就能更好的运用物、掌控物,让物为人服务,从而做到物尽其用;人的心大了,就会超越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谈张载名句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