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甘肃西和指尖非遗化身指尖经济
TUhjnbcbe - 2024/10/12 16:30:00

新华网兰州5月16日电(宋昱静)“青山环绕绿水流,祖传造纸不能丢。造纸技术是瑰宝,发扬传承保护好……”这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村79岁的刘智慧老人时常哼起的歌谣,他制作麻纸已有六十余年。

刘智慧正在编织制作麻纸的竹帘。(受访者供图)

西和麻纸色泽古朴、纸质坚柔、手感绵润,是仿古书画创作、装裱糊褙的理想纸张,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年5月24日,“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西和手工麻纸的魅力。

“祖传下来的西和麻纸都是八开的小张纸,需要进行大幅创作时只能将小纸一张张接起来,这样很不方便,小张纸也卖不上价钱。”刘智慧说。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完善,最后“捞浆成纸”实验成功,刘家相继造出了四尺和六尺的大纸。“四尺整张帘纹麻纸能卖到15元一张,六尺帘纹麻纸能卖到25元一张。现在销量好得很,大伙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正在进行晾晒的大尺寸麻纸。(受访者供图)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西和麻纸原先的四尺八楷小麻纸,已改良成十余种不同规格的纸张流向市场,得到众多仿古创作者的喜爱和称赞。

刘河村的胡凤钰是家族麻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胡凤钰一语道出了造纸的繁琐过程。

胡凤钰正在熟练地“抄纸”。(宋昱静摄)

“抄纸”俗称“捞纸”,是整个造纸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决定纸张形成后是否薄厚均匀、纹理清晰、纸面光滑。竹帘一捞、一起、一落,纸浆随着这一套娴熟的动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凤钰成立了“胡氏麻纸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我办了这个合作社,不光可以带着大伙一起增收,我还可以当‘老师’,把我手上的‘功夫’教给其他人,这就是‘传承’。”说起这些,胡凤钰自豪地笑了。

胡凤钰妻子正在将“抄”好的麻纸上墙晾晒。(宋昱静摄)

截至目前,位于西和县西高山镇的朱河、刘河两村已经发展麻纸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作坊37户,吸纳本地农户近人从事手工麻纸制作,年总产值余万元。

据西高山镇党委书记李文博介绍,近年来,西高山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手工麻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创办合作社、组织培训、村民入股、就近创业、组织线上销售等方式不断扩大手工麻纸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

由枸树皮加工而成的麻纸生产原料。(宋昱静摄)

同时,西高山镇鼓励其他农户扩大枸树种植规模,采收枸树皮进行粗加工后出售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逐步形成“产-制-售”一体化产业雏形,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发展和群众经济收入并进、指尖技艺化作指尖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西和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西和指尖非遗化身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