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钖
在中国的各种职业里,能够被称之为“先生”的只有教师和医生,医者治病救人、师者教书育人,可见这两个职业有着多么重要的社会贡献。
作为祖国花朵的园丁,“教师”一词尊称却是很晚才出现的。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教”与“师”完全代表两个不同的意思。
那么,“教师”是如何一路发展来的呢?
一、私塾之前是官办
西方史学家认为“教师”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最开始一些掌握读写技能的祭司或抄写师对学徒进行教学,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并不是教师。因此,当时的教师还不能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后来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杰为代表的“智者派”,这三人的出现让教师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标志着职业教师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这是西方职业教师的起点。
当然中华文明对教育的认知并不落后。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尧舜禹为代表的上古时代,学校被称为叫“成均”,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华夏氏族社会的传统,将那些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敬养,并赋予他们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这种自然形态的教育持续了很长时间。
到了夏朝就有名为“序”之类的施教机构,商代已经出现正式的学校。至西周立国初,政府实行“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策,开办国学和乡学。这时的教师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职业,都是由官吏充任,即所谓的“官师合一”。
二、“教”与“师”
“教”和“师”二字几乎是同时起源,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较多的“教”、“师”等字。尽管字形不尽一样。
上古时代的汉语中,“教”字多为动词,“师”字多为名词。
“教”字最初专指对一国贵族子弟和初任职官进行舞蹈礼乐教育,对士兵进行搏击军事训练。其次,“教”还被地名,在殷商时期有名“教”的地方,大多是训练士兵,进行军事教育的地方。
“师”一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的逐渐演变,这一字的进而发展不仅是指与军事相关的人,而且还包括从事传统教育、传授军事机能和祭祀、礼节、音乐等知识活动相关的人,准确的说,这些被成为“师氏”的人是兼职责任较多的高级军官。在《周礼》中记载:“师氏,掌以微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与之类似的还有保氏:“掌教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春秋以前,“师”字单独使用并没有教师的含义。春秋私学产生后,“师”的单独使用才有了教师的意义,战国后成为常用词,比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提到《论语》就不得不提儒家的之祖——孔子。孔仲尼的家庭成分为“士”。“士”代表着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教师群体,他们只是流动的、兼职的教师。
孔子一心想将自己的学说发展壮大,于是创办了私学,日后在中华大地盛行的私塾皆因此而生。所以孔子可以说是私学鼻祖,将其封为“万世师表”一点都不过分。
三、“教师”的出现
佛教于汉代进入中国,因为其为外来文化,早期经书都是梵文,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此后一直到隋唐,中国持续掀起了翻译佛教经书的高潮。
佛教经书的翻译既有直接引进外来语,也大量使用和更新着原有的汉语言文字,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言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教”字在这时也被赋予了表示“宗教”的含义。
同时,“师”字也与宗教相联系,被用于指称佛教或佛教中各门派负责解说教法、经义和承担教化事务之人。有学者指出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和“师”两字的进一步使用和结合。最早的两字合并后的成词是借用这两个字翻译佛教的对应称谓:禅教师和亲教师。
宋代时,“教师”一词作为独立的意义开始出现。《五灯会元》是宋代的佛教禅宗史书,其中记载了一段佛教高僧讲经时候的问答:“如何是教师?曰:贝叶收不尽。”
古印度还没有接触过造纸术之前,经常用贝多罗树(菩提树)叶或棕榈树叶记载经文,因为经文经常容易散失,所以想要研究佛学就需要多收藏贝叶。“贝叶收不尽。”的意思就是教师者当为学识渊博之士。
宋初的“教师”一词用法多与对宗教中承担学术研究、著述和教育角色的高僧称呼有关。后来官方也开始使用,但未成为正式的官职称呼。
“教师”作为一个与“师”对应的非宗教性专有名词在元代大量出现。在元朝,“教师”成为正式的官职。这里“教师”主要是负责对皇室贵族和乐队成员进行音乐教学工作。其实,元代设置的教师官职是一个层次很低的音乐专业吏员。元以后的明清两代就没有再设置这一官职了。
从各种史策、文献记载和流传的文学作品看,由宋至清朝末年,“教师”一词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经师、音乐教师、武术教练、教育工作者等。
四、专有名词之始
鸦片战争之后,是汉语词汇大量发展时期。十九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力图了解世界、愿意接受新生事务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们在向国内介绍国外情况时也大量吸收使用新词汇。
被史学家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就参与翻译和整理了不少国外资料,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许多外国情况。在该书中,“教师”一词经常出现。
为了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传教士学习如何用当地语言传教以及医疗等方面的只是,以慈善事业作为手段博取人民的信任。这也使“教师”一词的涵义更向知识传授者转化。
同治五年十一月,左宗棠在设立船政学堂的章程内容时向朝廷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有“不准侮慢教师,欺凌同学”的条文。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人研究,近代许多术语的形成与张之洞有密切的关系。如我们现在经常用的“高等学校”等词,都是张之洞首次使用的。将“教师”一词确定下来作为专门称谓的正是张之洞。
在中国,教师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专业化的过程。历经“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教谕、西席、教习”之后,“教师”终于成为专有的职业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