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闻传播媒介,信息交流纽带报纸不稀奇
TUhjnbcbe - 2025/1/8 23:00:0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代社会新闻传媒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异彩纷呈的自媒体平台纷纷涌现,传统的纸质媒介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其实往前推二十年,自媒体行业尚未兴起之时,报纸还是人们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刊物,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官报”、“邸报”,到民间自发出版的“小报”、“京报”,古代报纸成为各地之间传递时事、沟通消息的重要纽带,为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诞生于何时呢?

古代“报纸”产生的条件:“造纸术”和驿路交通的发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很多人认为,人类最早的新闻传媒活动可以追溯到茹毛饮血的远古社会,当时的古人类过着部落群居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导致了新闻的出现。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因为新闻的定义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那就是传播者应该具有清晰的思维和清楚的表达,将事实凝练概括地传达给接受者。所以,起码只有当人类语言发展得比较成熟时,新闻传媒才有可能诞生。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被视为古人迈向文明社会的敲门砖。

甲骨文是古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文字,也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到了青铜器时代,王公贵族将鼎、钟等礼乐器作为地位的象征,并在其上篆刻铭文记录重大事件。由于当时的人们以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又被称作金文。

木铎

商周时期的统治者专门设置了一种负责宣达政令、收集新闻的官员,称作“遒人”,他们一般会手执木铎(一种木舌金铃),一边摇动铃铛一边四处巡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这一行为与今天新闻的搜集和发布十分相近,因此很多人将木铎作为新闻传媒的象征,甚至有报纸以其作为自己的注册商标。

西汉时期的造纸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古代杰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献给世界的慷慨赠礼。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在长期的取丝漂絮过程中,人们惊喜地发现那些废弃的残絮经过晾干可用于书写。

到了东汉年间,宦官蔡伦又对造纸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他率先使用树皮、麻布、渔网等材料,经过捣练、烘炒等工艺造出的纸,质量大幅提高,成本也更低廉,蔡侯纸才得以在民间普及,为新闻传媒的发展和报纸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造纸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古代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交通、通信的不便给国家贸易的发展和信息的传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所以,早在商周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注重民间驿路的修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交通网络的国家之一。一开始的驿路是为了保证军事消息的快速传达,后来逐渐服务于皇家贡品和官员商客的往来。到了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驿路已经相当发达,大大小小的驿站遍布全国,平均每30里就有一处,这就为报纸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通讯条件。

已知最早的古代“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是为朝廷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刊登朝廷文件和宫廷大事。在宋朝以前仅限于“官报”,北宋以后民间才逐渐出现“小报”,而且内容仅限于官方时政和社会要闻,没有评论,没有广告,与今天的报纸存在很大的不同。

唐朝“官报”

中国的第一份“官报”大约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它的兴起与当时的藩镇制度密不可分。唐朝时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九大节度使,以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些地方官员必须定期向中央述职,述职文件由各地官员进行抄发,再交由进奏院呈给中央,被称作进奏院状报或邸吏状。

开元年间的朝廷官报被唐朝人泛称为“开元杂报”,是“官报”的手抄件,内容主要为对于朝廷政事的报道,在唐朝相关文献和著作中可以发现很多官报的身影。如《经纬集》中记载:某日天子亲自在籍田上躬耕,以彰显对于农耕的重视;某日宰相与百官在宣政门外发生争执,一连几个小时相持不下。

“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

敦煌壁画《进奏院状上》

古代“报纸”趋于完备的标志: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在唐朝“官报”的基础上,宋朝出现了发布制度更加完备的“邸报”。邸报又称邸抄朝报,由各地方州郡派驻京都的进奏官负责发行,传发周期从一日一次到一月一次不等。各地常驻京都的进奏官大约有人,直接受上都进奏院管辖,发报之前必须先由门下省进行严格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广泛发布,当时称作判报。“邸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天子诏书、宫廷趣闻、朝廷法令、百官奏章,以及地方衙门的工作报告和边防军队的战报信息。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东坡集》

宋朝统治者尤其注重对于邸报传发的严格规范。

宋哲宗在位期间明确规定,邸报上的内容仅限于常规的申奏以及尚书省已经发布的条文,而发布事关国家机密的信息是明令禁止的。宋徽宗提出,只有百官上奏的表章可以发表在邸报上,随意发布其他信息的人一律作违法处理。宋孝宗则规定,有关军国大计的文字一律不准录送门下省,以免发生疏漏,写在了邸报上。宋真宗年间更是确立了后世普遍沿用的定本制度:凡是邸报上抄送的内容必须先有枢密院进行严格审查,然后方可发布。

此外,正本只能发给各相关部门的长官,其他士绅官僚则只能看到抄件。所以今天我们在出土文物中看到的宋朝邸报大都是手抄的形式。

宋朝“邸报”

北宋时期非官方的民间报纸开始出现,并在南宋达到鼎盛,主要在汴梁、临安两都发行,没有固定的刊印周期,人们将这种报纸泛称为“小报”,有时也称作“新闻”,这就是新闻传媒与报纸之间渊源的由来。

“小报”上的内容大都来自常驻宫廷内部的省探衙探,类似于今天的实地记者,而发行者则主要为各地的使臣、下等官员或民间书肆的主人。

“小报”上除了报道皇帝谕令、大臣表彰、官吏任免等常见内容外,还增添了一些政府没有公开的“小道消息”,或者老百姓非常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传播媒介,信息交流纽带报纸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