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不把自己当人看。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这样,他发明了一种与纸有关的酷刑,却没人能扛过,这是怎么回事?
提到古时候的酷刑,你会想到什么?一般人们想到的都是比较出名的,比如凌迟、车裂。在人们的印象中,能够施展酷刑的用具,要么就是刀剑这样有刃、锋利的,要么就是车、马这种大阵仗的。
但朱元璋可谓是不走寻常路,现代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张,竟成为了酷刑的用具,估计当年蔡伦造纸时都想不到的后人竟然能用纸来干这种事儿。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说说凝结了老朱折磨人精髓的“一张纸”酷刑。
那时候古人用的纸可不是现代人们办公用的A4纸,而是桑皮纸。桑皮纸,顾名思义,它是用桑树皮做的,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要是岁数大一点的人估计还用过这桑皮纸,因为它直到八十年代才退出人们的生活。
这种纸有个特点,它外表美观,同时还柔嫩、拉力强、吸水力强。因为桑皮纸的这些优点,它在古代多是用来装裱书画的。估计也就只有朱元璋能想到用它来执行酷刑。
行刑的过程不像凌迟那样血腥,但是却令人毛骨悚然。确定好行刑的对象以后,先得找人将他绑在椅子上,拿麻绳牢牢捆住囚犯的双手、双脚,确保犯人不能够自行挣脱。接下来正式开始行刑。
负责行刑者要拿出一张桑皮纸,将它放在犯人的脸上。然后含一口白酒,将其喷在犯人脸上的桑皮纸上。刚才我们说道,这桑皮纸吸水性很好,韧性也强。所以一口酒上去,它也不会像卫生纸似的“化”成一摊。那会怎么样呢?
桑皮纸会在吸收到水分以后,迅速的软化,继而牢牢地粘在犯人的脸上。且此时桑皮纸与犯人脸部的线条完美贴合,形成了一层纸面具,还是眼睛、鼻子、嘴巴都被封死的那种能够要人命的面具。
而犯人呢?可能一开始看行刑的人拿着张纸,还能有些侥幸心理,觉得这阵仗不算大,可能还有希望保下自己的命。直到脸上敷上一层纸面具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的时候,才清楚自己是在劫难逃了。
但犯人也不会坐以待毙。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但此时,犯人想喊也喊不出来,想动也动不了。为了能呼吸,犯人会本能地用力做呼吸动作,希望能吹开鼻孔的纸。与此同时,犯人的舌头也会不停地顶封住他嘴的桑皮纸,希望能戳破它,继而呼吸。这样能奏效吗?
当然能。桑皮纸就是韧性再好也不过是纸,是纸就经不住将死之人的奋力挣扎。在犯人的多次努力下,他会成功地将嘴部的纸顶破,且能呼吸。但等待他的会是释放吗?当然不是,而是下一张桑皮纸。
就这样,每当犯人忍受着窒息的痛苦,“挣破”嘴部的桑皮纸时,就会迎来另一张桑皮纸。犯人受到的不仅是肉体上窒息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凌迟”,犯人会一直在绝望与更深的绝望之间徘徊。
对于这时的犯人来说,干脆利落的死亡都成了解脱。但是怎么死显然不是他能够选择的。所以他只能徒劳地进行着自救,直到纸越来越厚,而他再也顶不破为止。此时,精疲力尽的犯人会死于窒息之中。
那朱元璋一个皇帝为什么会想出这样的酷刑呢?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在那个讲血统的年代,他能够成为皇帝,其实本身就说明了他对于规则的一种蔑视。
在治国时,他更喜欢利用酷刑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在他还是平民时,他受过贪官污吏的欺辱,故而在面对犯官时格外不留情面。他命人历时三年编著《大诰》,里面记载的刑法之严苛、之残忍,令人发指。像是凌迟就被记载在内,而这样的刑法有数千条。
若论残忍,凌迟在《大诰》中都排不上前三。第三名是抽肠之刑。将人的肠子活生生地扯出来。第二名是涮刑,在人身上淋热水,在肉熟后,用铁刷子刷他的肉。
第一名是剥皮实草。剥下人皮后做简单的防腐处理,在其中填上草,然后挂在下一任官员的办公桌边上,起警示作用。这么说来,朱元璋能研究出“一张纸”酷刑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