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科举制度是古代皇帝为了选拔合适的官吏所推举的一项制度。
通过分科取士的方法,对优秀的学子进行选拔,属于中国的选举制度的最为重要的一种。
一、起源的追溯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南朝时期,这种选拔考试的方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开始对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了规定,对成绩也有了明确的划分,分为上、中、下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的人则不能被授予官职。
这时的考试制度开始逐渐严苛了起来,还明确的提出了不论是寒门学子还是官员后代,都可以参加考试,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做官。
而后在北朝,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更是进一步发展。开始对考试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同时在考试时候进行监督,作弊等行为会被发现就会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在隋朝时期,官吏的选拔制度则是延续了汉朝的察举制。“置进士、明经二科”相对前朝来讲又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如果想要参加考试,依旧需要得到官员的推荐。
当时的这种分科选举是没有固定的时间的,当皇帝认为需要进行人才选拔时,就会发布诏书,被官员举荐的读书人才能够参加考试。当时的考生是没有自己报名的权力的。
二、科举制度的产生
虽然科举制度真正的起源是在隋朝时期,但是科举制度真正产生的时间是在唐朝,和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较,唐朝的选举制度更加的完善和具体。科举制度有着以下的特点:
1、参加考试的考生可以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参加考试,也不再需要当朝的官员们进行推举了。
2、考试的整个流程十分规范,对于成绩的确定更是需要严格的确认。
3、进士科为科举制度主要考取的科目,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考试,考生按时去参加考试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中,常考的科目众多,武则天更是设立了武举,选拔武将。在唐朝时还明确了地方的预考试,更是为科举制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科举制的产生根源在于当时的朝廷急于打破当时的固有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方法。从汉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官员的选拔的一大部分权力一直都是牢牢的把握在贵族的手里。甚至有些朝臣由于一直把持着人才的选拔,使得这些朝臣的势力不断扩大,已经开始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豪门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寒门世子无法出头,这就使得朝廷的官吏选拔制度无法继续,这时的皇朝急需打破曾经的方法,增强皇权。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读书学习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下降。在隋唐以前,读书的成本十分高昂,普通的人家根本无法负担起读书所需要的花费,读书就变成了上流社会独有的一种特权,这时候朝廷的选拔人才的范围十分狭窄。
而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读书的成本开始下降,这就使得寒门学子逐渐看得起书,更加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都隶属于中央管辖,被称为“天子门生”,更加有利于皇权的集中。这就使得了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喜爱,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杂话总结: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最为重要的方式,这项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了整个国家民族的知识水平,使得皇权更加集中,社会更加安定。这种制度的产生更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