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文明
提起造纸,在人们的记忆里,首先想到的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一种国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蔡伦造纸”这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不知道什么年代流传到了济南西郊的部分村庄。几代人以一种挫,捣,炒,烘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制作抄纸,成了养家糊口的副业收入。这种纯手工业的家庭作坊,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也曾轰动一时。
年前后,农村由初级社过渡为高级社,有着造纸手艺的西王村、曹家圈、三教堂、东曹村、棉张村、闫家庄的部分村民,联合成立了“虹吸社{注}抄纸厂“。开创了农村手工业合作社的先河。
年人民公社成立前夕,济南市郊五区工业项目很少,为了挖掘当地的传统优势项目,区委书记焦春同志遍访了几个乡村的工业发展情况。经研究决定;将“虹吸社抄纸厂"扩大规模,升级改造为区属集体性质的“郊五区抄纸合作社”。并将厂址选定在当时的药山乡新沙村附近的小清河南岸。
(一)艰苦创业的辛酸史
58年的国庆节,是个举国欢庆的时刻,也是虹吸社抄纸厂厂长赵福河新婚燕尔的大喜日子,鞭炮声声锣鼓齐鸣好不热闹。身为新郎的赵福河心里惦记的却是纸厂搬迁的大事儿,筵席结束客人散去,他试探着与新婚妻子讲出了自己的心事,没承想媳妇完全支持他的工作,并表示愿与他一起到外地建厂,一对新时代的热血青年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第二天,这对新婚夫妇就与他们的工友们一起赶着马车拉着设备开始了他们的蜜月之旅,踏上了艰难的创业征程。
俗话说: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穷家创业,没钱是当下最大的一道坎儿,政府的有限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偌大一个摊子可是处处需要钱啊。建厂房,盖仓库,办公室,食堂宿舍等,都需要大量的木材物料,厂长赵福河二话没说,带头将自家的房梁悄悄地运到工地上,他的无私奉献感动了身边的人,西王村的李英三同志运来了自己准备盖房的檩条,其他村的邱元福、邱恒志、邱恒财、陈廷芳、李凤英、闫其祥、韩兆俊、张恒山等也都拉来了家用的桌椅板凳。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棉张村的张寿堂,作为企业的车间主任,他将为老母亲准备的“寿棺"也拆下来运到了工地。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多么纯朴的农民形象,多么高尚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造纸人。当时,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大部分农村都不通电,柴油发电机成了唯一的机械设备。在没有机械车辆的前提下,艰难的建厂过程,他们就凭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穷则思变大干快上的决心和毅力,上山拉石头、沙场运黄沙、窑厂拉砖运灰都是凭力气完成的。
面对如此艰苦的创业环境,个别同志也曾有过畏难情绪,打退堂鼓的想法。“一天挣不了三毛两毛的,咱吃这个苦受这个罪图的啥?”
区委书记焦春同志是这个项目的积极倡导者。发现这种苗头,及时靠上做工作: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咱们现在吃点苦是为后人多造福。政府坚决支持你们,积极联系引进设备,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几位年轻党员也纷纷表态:请领导放心,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夹缝中生存的成长史
从建厂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工人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辛辛苦苦干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看着这一排排简陋的厂区和热火朝天的工作环境,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生产车间安装了“单缸单网"抄纸机,小清河岸边架上了“木龙水车",几位工人轮班摇着往上抽水。生产原料是从各村收购来的麦秸。造纸工艺主要是将麦秸与石灰用水搅拌均匀后堆封在一起,沤上一段时间,再进行粉碎,然后用大锅烧水蒸煮,打成浆糊滤掉杂质,用漏勺将纸浆捞出,粘贴到烘缸上,捲入纸辊切割成型,由于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当时也只能生产一些颜色暗黄的包装纸(民间称之为草纸)。属于比较低端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初厂里安装了变压器用上了农业用电。年纸厂划归济南造纸公司,名称也改为“历城县造纸厂”。同时厂里选派多名青年工人到济南造纸厂组织学习培训,机械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换代,安装了3网11缸的型纸机同时新上了磅的粉碎打浆机4台,产品也由原来生产纸张改为生产g油毡原纸,当年上马当年见效,日产量达到10吨,职工队伍也由原来的30多人猛增到多人,当时的“亦工亦农"人员成了生产一线的主力军。
年左右,纸厂的行政管理划归到吴家堡人民公社。年扩产增效,再上型纸机一台,跨过了油毡原纸的低门槛儿,直接生产出高标准的油毡纸。同时增加了古版纸、书写纸等新产品。成为建厂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各行各业,倒逼着各种业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顺者昌逆者亡。吴家堡造纸厂也因为高耗能高污染面对着生死抉择。
年前后,一次历史性的邂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山东省造纸总厂受自身产能的制约,急需找一家分厂扩大产能,远离闹市区的吴家堡造纸厂成为首选。实现了与总厂的联营扩产。厂名随即改为“山东造纸总厂西郊分厂“。所有厂及科室负责人均有总厂派员接管。主要产品是“滤嘴棒烟纸“项目。主要原料是由加拿大进口的木浆和我国南方生产的龙须草、棉浆等,虽然材料价格贵但污染相对少,再加上产品价格高利润空间大,市场供不应求,企业效益显著增加,职工待遇有明显提高。年底与东厂解除了合作项目,93年供销科长郑洪水被推选为书记兼厂长,在原产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攻关试验,研制成功了“滤嘴成型纸”。填补了省内同类行业的空白。连续几年成为槐荫区的纳税大户,95年向国家缴纳利税多万元。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年冬企业再次更名为“济南第二造纸厂”。
光鲜亮丽的业绩,沉甸甸的奖牌金杯,在这些骄人的成绩背后,只有郑厂长能体会到其中的创业艰难…。
原材料涨价产品市场低迷的那段时间,他到处托门子找关系,长期奔波在河南、河北及连云港一带,借资金购原料找市场,驾驭着命运多舛的企业一干就是接近20年,把人生最珍贵的岁月奉献给事业,也赢得了辉煌与口碑。他带领干部职工挖潜拓产屡创佳绩。堪称纸厂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年经吴家堡镇政府研究决定并报槐荫区体改办批准,注销济南第二造纸厂名称,重新注册为“济南泉丰纸业有限公司“。
(三)环境治理下的蝶变史
跨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济南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小清河也成了城中河。
年8月,济南市环保局、市政公用局、市小清河投融资中心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小清河两侧的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排查。鉴于济南泉丰纸业有限公司既在小清河的上游,又位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核心区。根据《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要求立即关停企业生产。作为源头污染源之一的造纸厂,虽然是利税大户,政府也忍痛割爱,果断下达了关停改制的“绝户令”。时任厂长郑洪水坚决执行党委政府“靓女先嫁“的决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改制的善后工作。经过公司董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反复研究决定,出台了公司改制的若干规定。其中自年止,男职工55岁、女职工45岁给予生活补助后提前离岗等待退休。年轻职工办理退职或按工龄领取补助费。符合条件的职工都办理了社会统筹待遇。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几代造纸人的酸甜苦辣,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退出了曾经为此奋斗的舞台,也在槐荫区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虹吸社是指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为引水灌溉,黄河北店子段修建了“虹吸管”。文中提到的沿虹吸干渠而居的几个村联合成立了初级社,并取名为“虹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