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难道科学不是传统
TUhjnbcbe - 2025/3/4 17:30:00

科学是个外来“物种”,不是中国本土文化。在清朝晚期之前也没真正的发展起来。所以到了晚清后才正儿八经开始引进。逐步实现本土化发展

相信很多人对科学俨然不知,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认识西方和中国对科学的看法以及历史背景

科学是什么?科学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但我们却对它有很深误解!

如今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领先世界!

如此快的发展已经惊叹了世界,让西方国家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即便发展很快也并不能说明科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只是科学的一部分,科技又不能称之为科学。我在前面那篇文章讲到过。西方国家和中国对科学这个词的认知有着本质上差异

几何原本

古罗马精神

翻阅了大量史料后发现,中国古代偶尔出现了科学字眼。但是意思不是今天这个科学,“科举之学”是古代专门用来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

这时候很多小伙伴看了可能有些失望了,堂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科学尽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也不要垂头丧气,虽然科学是外来的东西,但也没必要因此蒙羞感到耻辱。

中国文化自始至终发展的目标就大不相同,历朝历代王朝更迭都是家族换姓而已。经常会说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此番场景。中国文化架构还是在伏羲八卦、周易、儒释道、和宗族血缘文化上建立起来的。从古至今,主要体现了三大精神:分别是人文精神(道身成仁)、艺术精神(泛艺术化),和西方的专业化、职业化艺术有区别。中国的艺术精神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具的一种体现,甚至已经上升接近于哲学范围的层面。是没有边界的所以是范艺术化。最后一个就是实用精神。这个精神从古至今已经发挥的淋漓精致。为什么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凌辱后,在短时间内能以惊人的速度赶超西方甚至是美国。是和骨子里的实用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伟大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对近几百年西方的工业革命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尤其是造纸术,因为纸的出现,成为古代文化发展宣传重要载体,可以说贡献是非常大的,这些都得益于老祖宗对实用精神的发挥。但有点可惜,我们在数学、哲学等领域,没有做成一个系统。没有成为一个系统,就不清楚每个领域的界限。最终发明的理论和科技技术会随着每个时代的实用需求存在或者消亡。

清朝晚期才开始大量的引进西方科学,开始我们把科学叫做格致学,自然志叫做博物志。科学一词还是来自日本学者西周对西方science一词的翻译。中国学习西方文化还不是直接的,是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

因为清朝那时,没有什么人才。更没有能人能够翻译大量的科学著作。清朝也来了很多传教士,中文水平也不咋地。不能独立担任翻译。更别说科学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经过了鸦片战争的洗礼,由于战败也割地赔款。把国库已经掏空了。知识分子不得不想办法开始启蒙思想运动。

大家这都知道,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在鸦片战争前属于我们的藩属国。中国文化在亚洲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他们所用的文字、语言、文化架构基本也是在我们基础上二次开发的。所以语言里有很多平假名。即使没读过多少书,只要稍微认识一些汉字。看到日文也能猜到大概意思。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从日本直接引进科学一词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文化类似基本相通。而且也离得近。可以派大量的留学生去日本。你会发现清末民初,那些有条件的家庭很多留学日本。

日本的语言、文化和我们类似,这样就更容易吸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发现一些问题。对西方一些翻译也存在一些缺陷。

就拿培根的对知识含义的理解和我们对知识含义理解都不径相同,我们是强调实用。但西方强调内心的演绎也就是无用论。发展到后面就变成了内心演绎和实用。而我们还是强调实用。所以语言环境不一样,所发展的体系就不一样。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就更不一样啦。

就这样倒腾来倒腾去,就像一个迷宫。翻译了很多词语都和汉语有冲突。意思表达也不准确。

清末明初传教士带来的自然知识叫做格致学,"格物致知":后面多用朱熹的解读,认为它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用中国古代熟悉的词语去翻译西方科学,会导致词意混淆冲突。

辗转反侧在当时翻译西方科学,就用了三种办法:一是用中国文化的词语去形容表达,二是用日文直接翻译;最后一种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在五四运动时期采用音译译法。最近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剧情,也有这个音译的过来片段。里面提到的“德先生”其实就是Democracy(民主)的音译“德谟克拉西”,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的音译“赛因思”。并不是真正两位教书先生。只是个直译名吧了。虽然这样有几分帅气,但最终还pass掉了。

日文直译大获全胜,今天我们所听到的民主、科学、哲学、形而上学、自由等词语全是日本来的。年,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列出了《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两本书,大概是“科学”这个词作为英文science一词的汉译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之中。后面梁启超、王国维他们广泛的的应用起来。然而也经过杜亚泉和严复的杂志应用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格致学和科学两词同时并用。年中国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全国取消“格致科”。从此以后科学科学这个名词沿用至今。

康有为-维新变法领袖、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日本把science译成“科学”没有切中这个词的本义,相反,用“格致”倒是更准确一些。science本来没有分科的。表示“分科之学”的是另一个词discipline学科。不过日本人倒是抓住了西方科学的一个时代性特征,19世纪前期开始,科学进入了实证化、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时代,数、理、化、天、史、地、生,开始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反观日本人比较熟悉的中国的学问,都是文史哲不分。所以,他们用“科学”来区分比较高级的术语翻译西方的science,显示了日本人精明。

日译“科学”一词基本沿用了英语science自然科学的用法,我们的“中国科学院”并不叫“中国自然科学院”,相反,其他的科学院也要加限定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等。这也是自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与人文学科独立发展的结果。最终就是两种方向,中国人强调实用。所以有学以致用的方向。

所以以为科学理论最终是为了转化为老百姓创造幸福的,是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更是提升军事装备武器能力的。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很多钞票。

一切的一切,我们不管在做什么都是为了实用。所以注意力几乎全在实用上面。这也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科技飞速发展。惊艳世界的原因。不仅如此更让很多人误以为科技就是科学。

总结:

我们不要觉得科学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耻辱,更不要认为科技就是科学!

我们只有知道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就能清晰明白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到底来自哪里?

中国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本土化。现在分为三个方向: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实用性,西方比较重视自然科学、人文做的不是很好。我们未来会发展的更好,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基础,足以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我不负大家众望继续努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难道科学不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