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广顺州,指以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为中心的地区。广顺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0余个民族。清以前,长寨地区的建置沿革与广顺分分合合相始终。
清朝管理广顺州以后,彻底废除广顺州的土司制度,结束了“土流并治”的局面,中央王朝以“州——里——寨”或“州——枝——寨”的三级政区权力机构形式,对广顺州实行统治。清朝统治者在广顺州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措施,促进广顺州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政治上的互动
一、广顺州与中央王朝的互动
在王朝统治时期,地方与中央的互动无异于两大类,即中央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和地方对中央的回应。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中央采取的措施固然以稳定地方为首要任务,发展地方社会经济。
纵观历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与中央互动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当中央王朝以招谕的和平方式对待地方,地方势力内附者,中央即授之以官,并给予地方优惠的政策;
当地方不满于中央王朝的统治,起而反叛的时候,中央则以武力讨伐的方式,迫使地方归附;当地方主动归附中央王朝;
中央授之以官,并予以优惠政策;当地方反叛中央,中央或招谕,招谕无效即发兵征剿,平定反叛。
其中,地方势力与中央王朝在广顺州的互动,其间和谐的地方与中央关系,使得广顺州从“蛮夷之地”到羁縻州,再到土司地,最后实现王朝国家版图内的一体化。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下实现,没有较大的冲突发生。
另外,当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广顺地方的时候,地方族群与中央王朝的互动几乎以摩擦为主,地方族群反抗中央统治——中央暴力镇压——地方族群归附这一个反复摩擦的过程在广顺州发生,促成了长寨厅的设置,使得中央王朝对广顺州重视力度加强,逐渐完善广顺州的官僚系统与社会基础建设,即完备文武官职,强化学府、驿道、铺递等建设。
二、广顺地方之间的互动
广顺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其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奠定了基础。广顺州与周边地区的族群种类大同小异,这一带皆是布依族(仲家)、苗族、土人、仡佬族等民族活动的范围。广顺州与周边地区的互动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政治方面的互动。周边众多的行政单位与广顺州相接壤,清政府在开发这一区域的时候,设立驿道连接各个地区。雍正年间,开辟了广顺州至定番、罗斛的驿道,大道上均设有驿站和铺设,方便州与州之间的联系。其后,又开辟广顺州至安顺府的驿道,整条驿道上设有9个铺站。
经济方面的互动。清朝时期,广顺州的造纸业已比较出名。广顺州的造纸不仅能满足本州甚至本省的需求,还销售至外省。经济上的互动是广顺州与周边地区最持久最频繁的交往方式之一,其中手工业的交换加强了广顺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文化方面的互动。广顺州在立州学为设立之前,一直附于定番州。广顺州子弟进入官学学习,就必须到定番州求学。广顺州与定番州子弟流动求学过程中的密切来往,加强了二州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并为二州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各民族在经济上的交往
一、开拓交通
清代广顺州交通的开拓,主要表现在驿道、铺设及晚清邮局的开设,这为广顺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清代时期的广顺州距省城贵阳府里,东与普定县接壤,西接安顺府,南、东南、西南连定番州,北与西北地接镇宁州,东北接壤安平县。
广顺州至贵阳府的驿道早在明朝即已开通,驿道上设有9铺站,行程里。雍正年间,开辟了广顺州至定番、罗斛的驿道,大道上均设有驿站和铺设,方便州与州之间的联系。
这些驿道大致相当于今日的省道、市道和县道,虽古今各异,但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则在客观上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宣统二年,广顺州邮寄代办开设。同年,长寨州判邮寄代办亦开设。邮寄代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交通的开拓是广顺州各地及其周边地区友好交往的重要前提。
二、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具的传播
由于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及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清代贵州“中原式”大背景农业生产技术模式逐步取代部分原始农耕方式,农业生产逐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人口迁入带来足够的劳动力,大量土地被开垦使用,众多农田水利工程得到兴修,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以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时代,清王朝开发广顺州的社会经济主要是发展农业,劝课农桑,推广先进技术,兴修水利等。此外,亦有少许工矿业、商业的发展。总体来说,以农业为主业,其他为副业。
三、商业贸易活动
民间集市贸易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为广顺州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形成互补的经济贸易关系。民间集市的主要经济职能是让人们互换有无,交换彼此的劳动产品。民间集市在广顺州的出现,由来已久。清朝时期,清政府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过程中,采取了建立民间集市以通少数民族之有无,满足其日常所需。
当时,汉人、仲家和土人是当地擅于经商的三类人群。汉族商人多来自商品经济较发达的省外地区,土人是受汉文化影响较高的族群。此外,土地的买卖也是民族间经济交往的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是土民,汉族为客民。在广顺州,汉人后来迁入,为了生存与发展,“汉民寸田尺土无非买自夷苗。”少数民族从汉人那里购买铁制生产工具,汉人在少数民族手中购买田地。
清代广顺州的商业贸易交易物品是较为丰富的,种类较多,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各民族商业贸易活动的情况。境内优越的地理条件,便利了当地及周边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加之,交通驿道的开拓促进了商品流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手工业的交换
清代广顺州手工业的交换,是在当地及周边各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中原地区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对广顺州手工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屯田制的破坏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迫使农民离开土地而流亡,这些流亡农民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成为促进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时,造纸业是广顺州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发明了造纸术,但由于当时受到生产条件和落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造纸成本过高,纸张无法大量生产和应用。由于明初朝廷采取“调北填南”的政策,贵州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造纸术成为重要的手工行业之一。
由于广顺州距省府贵阳较近,造纸原料丰富充足,将翁贵选作基地。至清朝中叶,广顺州的造纸业已比较出名。乾隆年间,开始将之列为地方税进行缴纳,并作为贡品上朝,以地名为标志,称为“翁贵纸”。
清代广顺州与都匀的手工交换,使都匀的造纸术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翁贵造纸手工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清代广顺州经济发展的动力,大量外销的造纸产品成为各地与广顺州手工业交换的重要媒介,从而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团结。
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融合
一、传播文化教育
广顺州在设立州学之前,其州学一直附于定番州。也就是说,广顺州子弟在进入官学学习的时候,必须到定番州求学。这样,二州之间的文化交流自然十分密切,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
广顺州民族与周边地区民族的交往,使得各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统治阶级倡导的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成为各民族学习、入仕以及交流的途径。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深入,尤其是雍正年间鄂尔泰的改革,使得广顺州原本无姓的少数民族逐渐更名立汉姓。另外,少数民族之间由于长期杂居,汉族在少数民族中的分布增多,长期交往并相互学习,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
清朝时期,广顺州境内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主要分为官立与私立两大类,通过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使得境内的文化风气大开。这些教育形式主要有州学、义学、书院、私塾以及清末新式学堂等。清代广顺州仅考中进士、举人的就有不少,他们在推进广顺州的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相互通婚
广顺州的各个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因地域的相同,使得贸易、通婚、合作成为可能。由于交通闭塞、发展相对落后的各种因素而言,本州境内的交往成为当地人最常发生的交往活动。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交往范围。通婚亦是如此,小农经济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交际范围有限,各族各姓长期杂居,境内互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通婚方式。
在中国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同时还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明末时,金竹土司金大章的妻子张氏,为安顺土同知之女。到了清代,金氏降为庶民,金竹等地各族在政治地位上基本相同,相互通婚成为普遍的现象。
清朝时期,广顺州的金氏家族因出身和后天努力的不同,呈现出两极分化。一部分因有机会与能力积极学习中原汉文化,逐渐移风易俗变成汉人,而另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或保留原有风俗习惯,或受邻近民族影响,而后逐渐变成少数民族。
清代广顺州各民族间的相互通婚,所交织而成的关系网,是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
三、饮食文化的吸纳
广顺州各民族的饮食五方杂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生活生产实践中研制了众多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菜色。清代广顺州主要以农业经济为发展支撑,其次是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各民族的居住地域不同,导致各民族间的饮食差异。
据了解,汉族、布依族等大多居住于平坝、河谷一带,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大米为主食。苗族、仡佬族等聚居于山区,水田较少,以种植玉米、麦类为主要弄作物,以小麦、玉米等粗粮为主食。
广顺州各民族的饮食具有同一个特点,喜食酸和辣,可以用辣椒烹调出鸡辣椒、油辣、糟辣椒等多种独具风味的调料及菜品。如:辣子鸡、三椒酱、麻辣干锅等。广顺州地区历来缺盐,当地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以酸补盐的烹调技术。
于是,各民族喜于酸菜的制作,首先将青菜洗净开水煮熟,捞起,将煮好的青菜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再倒适量的水入缸,密封一个星期即可食用。其中广顺州苗族的酸味菜尤其美味,酸汤土鸭就是当地的一道苗族著名风味菜。
结语: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其大部分政策都因袭明王朝的旧制,同时对各项政策进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集权。对于明朝时期“改土归流”的地区,清王朝则集中力量对其进行“一体化”建设。
广顺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明末“改土归流”、清朝进行“一体化”建设的地区。而广顺州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民族关系不仅作为建设地方社会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衡量建设成果的一大标准之一。可以说,民族关系的发展伴随着整个清王朝对广顺州开发与治理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