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3
温州商报
百年前的温州
从籀园到沧河巷,从县前头到园西巷,再到世纪广场旁……这一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历经风雨沧桑,始终恬静地放射着知识的光辉。百年来,温州市图书馆恪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月9日,温州图书馆迎来建馆周年庆典,修葺一年之久的温州市图书馆也正式开馆。据介绍,新馆内藏书多万册、电子图书万册,占地三万平米。
温图百年庆典无疑是温州人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在温州图书馆即将翻开新一页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百年温图文脉传承”的过程。
1
新思潮带来的“籀园图书馆”
清末,受西风东渐影响,温州一批经世之士积极传播西学,宣扬维新思想,寻求救国道路。同治十一年()心兰书社现身温州,对开启当地学风和民智、推进维新改革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光绪十五年()玉海楼的建立,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新的高度。
历史大潮下,现代图书馆呼之欲出。这时,温州一位传奇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孙诒让。
孙诒让早在光绪十二年()就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明,探索救国图强之道。他走出书斋,阐西学,议变法,办实业,兴学校,力图开通民智,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年,这位承先启后的士绅巨儒不幸逝世。温郡学人及社会各界深感悲痛,便议立专祠以追思其学术及兴学功绩。
于是,海内外人士慷慨集资,购置九山河畔依绿园旧址,改建成籀园,又在祠旁盖了藏书楼。那时谁也没想到,此举竟为温州的图书文化事业播下了光明的种子。
籀园大门
年5月9日,这座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定名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在籀园内,习惯上称为“籀园图书馆”。经过公推,王毓英担任旧温属公立图书馆首任馆长。温图创立时,馆藏仅有浙江、广东书局所赠书籍余册。后发动社会捐书捐款,使馆藏书籍渐增,至年,总数达册。
籀园阅览室
2
战火中守护珍贵古籍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八年抗战期间,温州曾三次沦陷。为保护温图的珍贵古籍,爱书如命的馆长梅冷生先生呕心沥血,绞尽脑汁。
梅冷生先生
年春,老馆长孙延钊调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梅冷生接任伊始就遭日寇突袭,古城沦陷。由于事出仓促,温图古籍一时未能转移,梅馆长即采取应急措施,将古籍伪装隐蔽暗壁之处,所幸日寇很快撤退,古籍安然无恙。梅馆长为防不测,又将馆藏珍贵古籍打包分散藏放,隐蔽在亲友家阁楼处。当年7月11日日寇再次侵占温州时,又躲过一劫。
年,温州第三次沦陷之前,温图的员工以肩挑、车载、船运等不同方式,将古籍善本、珍本以及刻版较为上乘的图书,移迁至文成偏僻山区,安置于龙行村文昌阁内,又派专人前往看管,直至抗战胜利,这批珍贵古籍终于毫发无损回到温图。
梅先生护书有方,博得民众信赖与拥戴,战后即掀起一股新的捐书热潮,社会各界纷纷捐书捐款,以至馆存书达7万余册。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经费极其困难,一度靠募捐与借贷度日,仍坚持开放,并举办学术讲座,为进步青年提供种种方便。曾邀请学术名流俞寰澄、夏鼐、苏渊雷等来馆讲座,还举办了“古籍版本”“孙诒让著作”等多种文献展览。有时一楼还会举办猜字谜游园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3
郭沫若做客温图题词留念
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经费暂以田租收入为主,市府适当补助,市电灯公司免费供电,坚持每晚开放至9点,还用流动书车送书至中山公园供公众阅览,并取消了旧社会凭铺保借书方法,便利民众。
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年改为现名。由于梅冷生馆长及时提出建议,温州地区名家的藏书在土改中得到妥善保护,并悉归市图书馆接收。同时还接受玉海楼等公私藏家的赠书,馆藏古籍增至20万册,编目上架计15万册(复本未在内)。
年,因籀园馆址年久失修,外借和阅览部暂迁借用的石坦巷王姓旧宅开放。同年市政府拨专款元,购得沧河巷金氏楼房一幢。年5月温州市图书馆迁入新址。馆舍从籀园的平房变成三进二层洋房,使用面积约1平方米。
沧河巷馆舍
年六一儿童节,“温图”还建立了儿童阅览室和儿童读物外借处。
温州市图书馆儿童分馆
年5月,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老先生做客温图,对他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4
小小黄豆成传播知识的种子
“土改”运动时期,梅冷生奔赴各地,从土改队、造纸厂,甚至废品堆中抢救了数以万计的珍贵古籍。在他的努力下,温州地区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基本都聚于温州市图书馆。在一次下乡期间,梅冷生在一个“糖儿担”上发现一部明万历年间刻印的《温州府志》,后被证实为国内唯一完整版存书。
年夏季,温图被迫闭馆,而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经过各方努力,温图在“文革”中没有被烧毁一本馆存书籍,反而从社会上运回保管查抄图书,总数达2万余册。(后来,依照党的政策,凡属有主的查抄图书文物,都陆续物归原主。)同时还花元,收购了被迫关闭的温州古旧书店。
“文革”以后,沧河巷温州市图书馆恢复开放。许多老读者还记得,那时阅览室的入口处放了一个小木盒,每个进入的读者将一粒黄豆放入木盒,每天闭馆后工作人员就通过数黄豆来统计人数。小小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带着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温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为了扩大藏书规模,年10月,温图进行第二次大搬迁,迁至县前头,新盖四层楼房,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加之灰桥下村的古籍部,总面积达平方米,藏书达40万册,成为全省历史最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县前头馆舍
5
修葺一新,“飞船”再次启航
园西巷馆舍
年,由市政府投资,台胞姚宏影女士赞助,温图又由原县前头旧馆搬迁至积谷山麓的新馆,建筑面积达平方米,馆存图书近70多万册,且逐步实现电脑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浏览、信息存取、文献检索、光盘阅读、数据下载、资料复制、多媒体视听以及远程登录多种服务。
年,位于市府路的现代化图书馆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式开放。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外形为梭形,如同一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泓碧水旁。馆名就是郭沫若年所题。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始于年的籀园讲坛,已成为温州的知名讲座品牌。籀园讲坛就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及本地专家开展各类讲座活动。至今,已举办场,活动人数20多万,曾获得“浙江省优秀讲座品牌”的荣誉。
自去年5月份起,温州市图书馆闭馆装修改造,新馆的建设一直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