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可以直接看视频版哦!
点这里→古代中国为啥没爆发工业革命?深扒中国人思维模式「欣欣读书记」
今日读书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
和欣欣一起读书,系统学中华文化
说起科技,你会想到什么?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现代未来?虽然中国今天的科技还在追赶途中,但我们往回看看,中国古代的科技可是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存在!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四大发明,西方后来的大航海时代就要依赖我们的指南针,他们的热兵器时代要依赖我们的火药,文艺复兴也要依赖我们的造纸术,更多的还有算盘、水利、建筑、天文观测、金属冶炼、勾股定理,当古代中国已经有百万人口级城市的时候,西方却还深陷在中世纪的黑暗里。
可是为什么,拥有了那么多技术资源的古代中国,就算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却还是整合不出一个工业革命,反倒让西方抢先了?
这个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大家回答的方向也很多,什么封建专制、重农抑商、劳动力成本低、科举抑制人才等等,总的来说就是两方面,一是没有市场,二是轻视科技。正好我最近读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讲到相关的点,我就借着写读书感悟的机会,从中国人传统思维的角度来回答下,古代中国为什么轻视科技吧。
其实,除了刚提到的,像四大发明这样实实在在的科技之外,古代中国传统里还有很多能跟科学搭上边的东西,比如中医、风水、八卦、星宿、节气,虽然我们现在看这些,会觉得深奥玄妙,甚至匪夷所思,简直难以用现代的思路和逻辑去解释,但你又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它们看起来确实有点“道理”。为什么古人的思路会如此特殊?这些看起来玄乎乎的东西都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溯本求源,从古代中国人的底层思维说起。靠着农耕文明发家的中国人,历来都是靠天吃饭,在人们心中,“天”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它是至上的神明,是理解和判断一切的基本依据。他们相信,“天”和“人”之间一定有一种很神秘很特别的感应,所以,人应该遵循“天”的规则,效仿“天”的运行,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变得合理。
比如古代王朝的合法性,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就偏偏要服从君王呢?那是因为他是“天子”,是上天之子,他的权利都是上天给的,这叫“君权神授”,他的命令那可都是“奉天承运”,当然要服从。为了加强政权的合法性,王宫的建筑也要模仿“天”。
就像秦始皇的咸阳宫和阿房宫,两个宫殿一南一北,中间穿过一条渭水。按古人的说法,这个渭水呢,就好比天上的银河,阿旁宫呢,就是北极紫宫里的“天极星”,也就是天帝居住的“主宫”,咸阳宫就是银河对面的“营室星”,也是天帝的“离宫”,渭河上还建了个空中走廊,对应的就是跨越银河的“阁道星”,秦始皇通过走廊在南北两宫中来往,就像是天帝通过阁道跨越银河出行,上映群星,下合山川,象天法地,天人合一。
不仅王宫,汉代的墓室顶也要画上星象,皇家祭祀也要遍祭上天的神祇,祭祀的场所更要模仿天体的结构,简直每个角落都有上天的影子。
连君主皇室都在效仿上天,平民百姓就更是如此。《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既然天和人是相通的,那人的日常生活也应像天一样“春产,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就这样,顺天行事,天人合一,就逐渐成了古代中国的主流观念,人们思考万事万物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天”和“人”联系起来。
具体怎么联系呢?不用复杂的推理,也没有繁琐的公式,聪明的古代中国人选择了最最最简洁的数字,对,就是一二三四五。
比如这个“一”,就象征中心、绝对、神圣,它是生成天地万物的“道”,是天穹唯一不动的“极”,是众神之神的“太一”,是君主权威的“天下一统”,甚至是一切事物的终极依据。
再来是“二”,这个好理解,就是阴阳,由此还能引申为天地、日月、黑白、冷暖、上下、君臣、尊卑、贵贱,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可用其象征。
再说说“五”,古人先是把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提出来,叫做“五行”,然后把这五行匹配到种种事物和现象上,比如五色、五声、五味、五音、五方、五脏、五祀、五德等等,他们相信,“五行”可以归纳整理宇宙中的一切,如果不按照这些来,就会发生紊乱。所以朝代的变更,要按照五德的排行,穿的衣服,要符合五色的轮次,祭祀的对象,也要突显五方的地位,这样一切才能合理有序。
我这只是简单说了一二五,其实从一到十二都有很多象征。这些“数字式的概念”在秦汉时代定下来后,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古代甚至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大不相同。
假设一个场景啊,当西方人看到我们的指南针时,很可能会问:“为什么它要指向北方?”按照古代中国的思路,估计会回答:“这有什么好为什么的?知道它指的是北方就够你用了!别浪费时间追问这些无聊的问题了!”
关键就在这!古代中国人大多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并不善于或者说不愿意去挖掘事情背后的原理,而恰恰就是这些无聊的问题,成了西方科学的一个个突破口,促进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有两个伟大的基础,第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第二个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
而古代中国的思维特征,从刚刚的“天人合一”、“一二三四五”就可以看出来,大多是“化约”、“象征”、“暗示”、“类比”,几乎没有人会用纯粹的逻辑进行分析推理,这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就很难建立。
第二个“用实验去发现”也很难做到,因为古代中国技术依赖的不是实验,而是经验,他们总是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总结事物的规律,很多发明往往也只是工匠个人的灵光一闪,发明了就拿去用,很少会用理论去分析,用实验去证明。
比如我们的中医,我一直都很好奇那些食材药材的“温热寒凉”都是怎么确定的,“上火去火”又有什么根据,查了些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些都只是古人凭感觉和经验做出的归类总结!
比如你吃了一样东西感觉身体发热,那它就属于热性,相反就是凉性,没什么反应就是平性,哪有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朴素自发的经验罢了。当然我不是在贬低中医啊,这些都是古人依靠亲身尝试长期积累总结出的经验,是生活的智慧,毕竟实践也是能出真理的嘛!
总之我是想说,古代中国的技术大多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不是科学技术,没有了系统理论和实证知识的基础,是很难发展成近现代科学的。更糟糕的是,这经验缺少了文字系统性的整理,还常常只在父子师徒之间秘传,结果多少的秘传宝贝都变成了失传,实在太可惜了。
此外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因为对“天”的崇拜,古代文人的思维都被笼罩在天子旗下,政治功利主义太强,无论想什么问题都会不自觉地往道德伦理上靠,文人们更喜欢引经据典,而不喜欢甚至不敢去探讨创新的事物。
就比如洋务运动那会,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已经打进家门了,有些人还坚持想用圣人之言,从道德上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环境如此根深蒂固,你说科技还怎么发展得起来?
过去决定了现在,但现在也能决定未来。当初的我们没有科技基础,也没有市场基础,所以被人家狠狠抛在后面。但如今我们已经两手并抓,冲锋在前,相比较那些有科技没市场,有市场没科技的国家来说,我们还是很有优势和潜力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许下一次工业革命,就是我们带头了呢?
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