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外科学壹贰
TUhjnbcbe - 2020/10/8 2:13:00
激光疗法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95.html
 瘿

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块性疾病的总称,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疾病。刘熙《释名》曰:“瘿,婴也,在颈婴喉也。”其特点是颈前结喉处或为漫肿,或为结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如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瘿瘤证治》中记载:“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临床上气瘿、肉瘿、石瘿仍较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因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并发症。古代文献无瘿痈病名,因其具有局部肿胀疼痛等痈的特点,与西医学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桥本氏甲状腺炎尚未归纳在上述瘿病分类之中。

颈部经络所属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瘿病发于颈前结喉两侧,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之分支所过,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临床上瘿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发病,而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冲任不调,又可出现月经紊乱、心悸多汗、两手震颤等症状。在瘿的辨证过程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瘿病的病因与情志失调、水土因素、禀赋遗传、外感六淫等有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是其主要病机。如《外科正宗·瘿瘤论》所说:“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所成。”

1.气滞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癥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外感 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 禀赋不足,劳损伤正,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亏虚,可引起瘿病,伴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相应症状发生。阴损及阳,可致脾肾阳虚。

1.体格检查

(1)望诊 检查者位于患者对面观察两侧甲状腺大小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等。

(2)触诊 可位于患者对面,也可站在病人后面,双手放于甲状腺部位触摸有无结节。若有结节,要注意其位置、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否压痛、边界是否清晰,并检查肿块是否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触诊时还要注意有无血管震颤,气管有无移位,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2.辅助检查 主要有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3、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核素检查(甲状腺摄I率和甲状腺扫描)。对甲状腺结节不能除外恶变时应做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等。

瘿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瘿痈、桥本甲状腺炎适宜药物治疗。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石瘿及其他瘿病肿物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等,以手术治疗为主。

关于药物治疗,由于缺碘曾是瘿病的主要病因,历代医家多采用含碘丰富的植物类药,如海藻、昆布、*药子等。但随着碘缺乏甲状腺疾病的减少,并结合西医学认识,现代主张对伴有甲亢的瘿病宜慎用富碘中药。瘿病的辨证治疗要点如下:

1.理气解郁 结块漫肿软绵或坚硬如石,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或见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苔薄白,脉弦滑。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香附、青皮、陈皮、木香、八月札、砂仁、枳壳、郁金等。

2.活血祛瘀 肿块日久,或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肌肤甲错,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细。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棱、莪术、泽兰、乳香、没药、土鳖虫、血竭等。

3.化痰软坚 肿块按之坚实或有囊性感,咽喉如有梅核堵塞,胸闷不舒,苔薄腻,脉滑。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海藻、昆布、夏枯草、海蛤壳、海浮石、生牡蛎、半夏、浙贝母、*药子、山慈菇、白芥子等。

4.清热化痰 颈部肿胀疼痛,伴有头疼、发热、舌红、苔*、脉弦数。多属痰火郁结,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夏枯草、栀子、浙贝母、青皮、*芩、海蛤粉、瓜蒌仁、天花粉、连翘等。

5.调摄冲任 气瘿漫肿,面色无华,腰酸肢冷,月经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多属冲任不调、肾阳虚衰,用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仙茅、淫羊藿、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肉桂、附子等。

第一节 气 瘿

刘某,女性,45岁。发现双侧颈前肿大和结节3年。生气及劳累时颈部憋闷,无明显其他不适,间断服中药治疗。B超检查双甲状腺多发囊实性结节。甲状腺功能正常。

气瘿是指颈前结喉部漫肿伴结块,按之柔软,是最常见的瘿病。因其肿块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瘿,俗称“大脖子病”(图8-1)。其临床特点是女性多见,好发于高原、山区等缺碘地区;颈前结喉两侧弥漫性肿大,伴有结节,质地不硬,皮色如常,生长缓慢。如《诸病源候论·瘿候》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图8-1 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气瘿的形成,多由于所居之地的水源及食物中含碘不足,加之情志不畅、冲任失调等导致。如《诸病源候论·瘿候》所言:“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1.肝郁痰凝 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营运阻塞,导致气滞、痰凝,结于颈部。

2.肝郁肾虚 青春期、妊娠期妇女等,气机不畅,肾气亏损,冲任失养,亦可引发本病。

3.饮食因素 饮食中缺碘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食盐加碘后缺碘致病减少。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甲状腺激素原料(碘)的缺乏、甲状腺激素需要量的激增及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碍等有关。

1.诊断

(1)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颈前结喉处漫肿,一侧或两侧可及多个结节,光滑,质软不痛,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如甲状腺肿块较大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等而引起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不利、声音嘶哑等。

(2)辅助检查 B超检查甲状腺增大,甲状腺内多发囊性、实性或囊实性结节。颈部X线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有无气管受压、偏移。

2.鉴别诊断

(1)肉瘿 甲状腺肿块多为单个,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

(2)瘿痈 有急性发病史;甲状腺肿痛,质地较硬,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3)石瘿 气瘿增长迅速、质地变硬时需警惕癌变,通过B超和甲状腺细针穿刺相鉴别。

一般采用内治法,以疏肝解郁、化痰软坚为主。

1.辨证论治

(1)肝郁痰凝证

证候:颈前结喉处漫肿、结块,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常用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海蛤壳、木香、陈皮、郁金、夏枯草、半夏、白芥子、土贝母等。气短、便溏者,加*芪、*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有结节者,加赤芍、三菱、莪术、山慈菇、*药子等活血散结。

(2)肝郁肾虚证

证候:颈前结喉处漫肿、结块;伴有腰酸头晕,神疲乏力,月经不调;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疏肝补肾,调摄冲任。

方药:四海舒郁丸合右归饮加减。常用海藻、昆布、木香、陈皮、夏枯草、土贝母、菟丝子、山茱萸、当归、鹿角胶等。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口服夏枯草制剂及小金丹制剂。

(2)手术 巨大气瘿,压迫症状明显者,应手术治疗。

1.在缺碘地区,坚持食用加碘盐,多进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皮等。

2.怀孕期因碘需求量增加也应多补充含碘食物。

3.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第二节 肉 瘿

肉瘿是指瘿病中结喉肿块较局限而柔韧者。其临床特点是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腺瘤。

由于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认识尚不清楚,可能与碘代谢变化、女性激素、地理环境及家族遗传有关。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20~40岁女性。在结喉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若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常因腺瘤囊内出血所致。部分患者可伴有急躁、心悸、脉数消瘦、乏力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征象。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

(2)辅助检查 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边界清楚,有包膜,多为单个。若为高功能自主性腺瘤,同位素扫描为热结节,伴有FT3、FT4升高。

2.鉴别诊断

甲状舌骨囊肿 肿块位于颈部正中,位置较低,常在胸锁关节上方;一般不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但随伸舌动作上下移动。

多采用内治法,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主。必要时可手术。

1.辨证论治

(1)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质地柔韧;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海藻、陈皮、贝母、连翘、昆布、半夏、青皮、川芎、当归、海带、夏枯草、*药子、三棱、莪术等。

(2)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部结喉处肿块,质地柔韧;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等;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消瘰丸加减。常用*参、麦冬、五味子、玄参、贝母、牡蛎、白芍、当归、陈皮、龟板、鳖甲、莪术、夏枯草。失眠者,加茯神、珍珠母等镇心安神;急躁、手抖者,加生石决明、钩藤等平肝息风。

2.外治疗法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敷。

3.其他疗法 结节较大,内服药治疗3个月以上无改善者,或伴有甲亢,或近期肿块增大较快,有恶变倾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囊内出血者可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抽吸治疗。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注意观察肿物大小和质地变化,如短期甲状腺结节明显增大,除外囊内出血后,应警惕癌变。

第三节 瘿 痈

张某,女,32岁。右侧颈前肿痛1周。1周前感冒后出现右侧颈前肿块疼痛,伴同侧耳后、头额部疼痛,午后开始发热,晨起热退。体温38.5℃。查体右侧甲状腺可及2.5cm结节,质韧,触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瘿痈是指结喉处突然出现肿块伴疼痛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结喉处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发热,起病急骤。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初期外感风热火*和风温疫*之邪侵入肺卫,致卫表不固,加之内伤七情,情志不舒,肝郁化火,灼津成痰,导致风热夹痰上攻,壅滞于颈前。后期热病伤阴耗气,可致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日久阳气亏虚。

1.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发病前常有感冒、咽痛等病史。颈结喉处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疼痛牵引至同侧头部、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皮色不变,按之质地坚硬压痛明显。肿块可由颈部一侧发展至另一侧。伴有口干咽痛,发热以午后为甚。发展进程中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双手颤抖,急躁易怒;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病程日久也可见肢冷肿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

(2)辅助检查 初期血清T3、T4值升高,甲状腺吸碘率降低,两者呈分离现象。血沉增快。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甲状腺超声有助于诊断。后期可以出现短暂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2.鉴别诊断

(1)颈痈 发病在颈部两侧,皮色渐红,肿痛灼热,易脓易溃。

(2)锁喉痈 急性发病,颈部红肿绕喉,甚则呼吸困难,汤水难下,全身症状较危重。

本病初期甲亢阶段,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主;热退痛减后,治以疏肝清热,养阴散结为主;后期出现甲减时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

1.辨证论治

(1)风热痰凝证

证候:结喉处结块,疼痛明显,疼痛牵扯颌下、耳后或枕部,拒按;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渴,咽干;舌红苔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栀子、玄参、夏枯草、象贝母、菊花、射干等。热甚时,加石膏、知母、*芩等清肺胃内热;头面疼痛明显者,加白芷、羌活、川芎等祛风止痛;夏季发病,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

(2)肝郁内热证

证候:身热渐退,颈前肿痛;伴胸闷不舒,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怕热多汗;舌红少苔或苔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佐以养阴。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常用柴胡、牛蒡子、连翘、*芩、当归、赤芍、生地*、天花粉、象贝母、僵蚕、沙参、麦冬等。

(3)气虚阳虚证

证候:颈前结块及疼痛消失;畏寒肢冷,腹胀纳呆,面目浮肿,乏力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

治法:益气温阳,健脾化痰。

方药:阳和汤加减。常用熟地*、炮姜、鹿角胶、白芥子、*芪、*参、白术、茯苓、半夏、甘草等。

2.外治疗法 金*散、四*散等水调外敷于颈部肿大处,每日1~2次,具有清热消肿、散结止痛作用。

3.其他疗法 后期出现甲减时可以补充小剂量甲状腺激素。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保持心情舒畅,少食辛辣之品。

第四节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王某,女性,60岁。颈部增粗3年,近1个月出现乏力、困倦、怕冷、肿胀、腹胀、纳呆、便秘等不适。查体:无明显黏液性水肿,双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数为弥漫性,质地韧;大多发展成甲减,也可伴有甲亢。

本病尚无对应中医病名,根据其颈前肿大特点,可以归属中医“瘿病”的范畴。

本病的发生与七情失调、劳倦内伤和体质遗传等因素有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痰瘀互结为标,正气亏虚为本。

1.肝郁痰凝 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化不利,聚津成痰;痰凝和气滞血瘀互结,形成瘿肿。

2.脾肾阳虚 素体阳虚,劳倦伤气,脾失健运,肾失运化,痰湿凝聚,结于颈前;脾虚生化无源,气虚推动无力;肾阳不足,机体失于温煦,可导致诸多虚寒征象。

3.气阴两虚 病久耗伤气伤阴,或气郁化火耗伤气阴等,都可导致气阴两虚;或阴精亏虚,阴不制阳,引起阴虚阳亢。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女性,起病隐逸,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或伴有结节,表面光滑,质韧。可有颈部憋闷不适。伴有甲减时,表现为乏力、怕冷、心动过缓、肿胀等;伴有甲亢时,表现为怕热、心慌、消瘦、急躁、心动过速等。

(2)辅助检查 抗甲状腺抗体TPOAb、TGAb明显增高是其特征。甲状腺功能多表现为甲减,亦可出现甲亢,或正常。B超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可伴有结节。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气瘿 甲状腺功能正常,抗甲状腺抗体阴性或轻度升高。

(2)石瘿 一般以甲状腺结节为首发表现,不伴甲状腺肿,抗甲状腺抗体阴性。

本病以内治为主,仅有甲状腺肿大时治疗重在消瘿散结,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时以扶正补虚为主。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

证候:颈前肿块质地中等或质硬,咽喉有梗阻感;情绪抑郁,胸闷不舒,乏力,大便溏或不爽,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陈皮、白芍、枳壳、香附、半夏、夏枯草、牡蛎等。

(2)血瘀痰结证

证候:颈前肿块质地坚韧,或有结节感,局部闷胀不适,有咽喉阻塞感及其他压迫感,轻度疼痛;纳差,便秘;舌质暗或有瘀斑,苔微*,脉沉细或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三棱、莪术、夏枯草、半夏、香附、瓜蒌等。

(3)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前肿块质地中等或质韧,有轻度压迫感;可见眼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怕热,多汗,易怒,口渴,食多,便溏,失眠多梦,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消瘰丸加减。偏阴虚火旺者宜养阴降火,方选知柏地*汤加减。常用*参、麦冬、五味子、玄参、贝母、牡蛎、夏枯草、生*芪、知母、沙参等。

(4)脾肾阳虚证

证候:颈前肿块质韧,有咽部梗阻及压迫感;形寒肢冷,神疲懒言,乏力气短,肢体肿胀,腹胀纳差,腰膝酸软,女子月经不调;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化瘀。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阳和汤加减。常用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牡丹皮、茯苓、泽泻、鹿角胶、白芥子、半夏、*芪、*参等。

2.外治疗法 可外贴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

3.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配合西药治疗,如甲减服用左甲状腺素(L-T4),甲亢者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第五节 石 瘿

刘某,女性,30岁。体检发现左甲状腺结节2周,无明显自觉不适。B超:左甲状腺1.5cm×1.7cm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结节内多发点状强回声影;左颈部多个肿大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甲状腺功能正常。

石瘿是指瘿病肿块坚硬如石者,属于恶性病变。其特点是结喉处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癌。

本病是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亦有由肉瘿等日久转化而来。手术或病变转移复发等可耗伤正气,导致虚损。

1.痰瘀内结 情志内伤,肝郁脾虚,导致气滞、痰凝、血瘀,互结颈前而成。

2.瘀热伤阴 痰瘀结聚颈前,加之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正气,或手术和放射治疗等耗气伤津,导致阴液亏损与痰瘀互结同时存在,虚实并见。

3.气阴两虚 禀赋不足,年老体弱,术后耗伤正气等,导致气阴两虚。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核辐射、自身免疫功能失调、高碘饮食等因素有关。

1.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30~40岁女性,多为颈前结喉处单个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若肿块压迫,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容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少数患者原有其他瘿病。

(2)辅助检查 甲状腺同位素扫描显示甲状腺肿物为冷结节;超声和CT检查显示甲状腺肿物质地不均,内有沙粒样钙化,边缘不清。穿刺细胞学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2.鉴别诊断

肉瘿 甲状腺肿物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甲状腺同位素扫描显示甲状腺肿物多为温结节或凉结节。超声和CT检查显示甲状腺肿物质地均匀、边缘光整,或为囊性。

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或不能手术者配合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加用解*散结等抗肿瘤中药辨病治疗。

1.辨证论治

(1)痰瘀内结证

证候:颈部结喉处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颈部憋闷或疼痛,全身症状可不明显;舌暗红,苔薄*,脉弦。

治法:解郁化痰,活血消坚。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海藻、当归、木香、青皮、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山慈菇、夏枯草、石见穿、*药子等。

(2)瘀热伤阴证

证候:结喉处肿块坚硬,或伴有颈部他处发现转移性结块;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咳嗽少痰,形倦体瘦;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

治法:化瘀散结,和营养阴。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常用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麦冬、玄参、象贝母、牡丹皮、白芍、莪术、山慈菇、露蜂房等。

(3)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前结节有或无;神疲气短,心慌心悸,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方药:生脉饮加味。常用*参、麦冬、五味子、沙参、*芪、*精、当归、白芍、丹参、夏枯草、半夏、白花蛇舌草等。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配合小金丹及夏枯草制剂口服。

(2)手术治疗 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3)术后I治疗 有清除残留甲状腺及病灶的作用。

(4)TSH抑制治疗 术后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以预防甲状腺机能减退及抑制甲状腺癌复发。

1.避免接触放射线物质。积极治疗良性甲状腺病,预防癌变。

2.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B超、甲状腺球蛋白等。避免劳累和情志过极,保持心情舒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外科学壹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