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阅读左巴
TUhjnbcbe - 2020/11/18 19:32:00
终于在最近的一次国际航班上偶遇了《希腊人左巴》,这是一部以克里特岛为背景的电影,在我去克里特岛之前想找来看看的,却一直没有找到,这时候正好让我重温一下那次旅行。电影竟然是黑白的,想着克里特岛透明的天空、碧蓝的海水,阳光照拂下的古堡和燃烧的野花,一时竟联想不起来。

伊拉克利翁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

卡赞扎基斯的作品,

左上角第一本是《希腊人左巴》

这是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生命里的克里特岛。被誉为现代希腊文坛巨人的卡赞扎基斯出生在这里,也埋葬在这里,克里特岛的首府伊拉克利翁的机场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在年去世时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仅以一票之差输给年的得主加缪。他的小说《希腊人左巴》完成于年,是他63岁时所写,记述一个他“非常喜爱的老头的传奇”。另一位希腊导演迈克尔·卡柯扬尼斯在年把它拍成电影,赢得多项奥斯卡提名,无意中还成了克里特岛的旅游广告片,电影中的音乐和舞蹈都享誉全球,以希塔基民谣创作的主题曲风靡一时,堪称希腊非官方的国歌。在电影里,左巴是个来自马其顿的矿工,“我”则是一个祖籍克里特岛的英国作家,因为很久找不到写作的灵感,又在克里特岛上有一处可以开采褐煤的产业,于是便出去换换脑子。从雅典的比雷埃夫斯码头准备乘船上岛时,渡船因为暴风雨还没有靠岸,人们被阻隔在码头上的小酒馆里消磨时光。“我”在小酒馆里遇到左巴,两人一拍即合,“我”便雇了左巴做工头,于是两人一起上了岛,住在一个曾经是风尘女的老妇人开的客栈里。经营煤矿的同时,左巴和老歌女发生了一段感情,“我”也和村上美丽的年轻寡妇有了一次情爱的邂逅。影片的重点不在情节,而在“我“和左巴的对白,以及带有浓郁克里特风情的舞蹈和音乐。左巴精力充沛放浪形骸,沾花惹草及时行乐,对女人花言巧语左右逢源,生死关头却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希腊老农民让饰演他的墨西哥籍演员安东尼·奎恩一举成名,他把左巴演得带着丑角的喜感,让我想到大神宙斯每每乔装打扮到处偷欢时那些让人笑得喷饭的故事。后来去读《希腊人左巴》的原著,果然看到这样一段:

这座伊拉克利翁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以圣保罗的门徒、克里特岛第一任主教提多命名,

在奥斯曼统治时期重修用作清真寺。

年后又改作基督教堂

左巴说,“古时候有个神,是个大色*,他不肯让任何女人伤心……噢,可怜的家伙!只有我知道他受的苦。他爱女人,那是当然啰,可不像你们这些书呆子想象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同情她们,他了解她们所有的痛苦,他为她们做出牺牲。每回他看到在什么地方有个伤心的老处女,或是个俊俏媳妇——其实不好看也行——因为丈夫不在家,睡不着。这个好心肠的神,就画个十字,换身衣服,变成那女人意中人的模样,进她的房间。”小说中的左巴有很多像这样不循常规、令人发笑的话,卡赞扎基斯说尼采使他增添了新的苦闷,而左巴教给了他热爱生活和不怕死。如果叫他在全世界选择一位导师的话,他肯定选择左巴。左巴就像他的同胞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了他那里,就可以快刀斩乱麻。左巴像非洲野人崇拜的蛇,全身匍匐在地,知道世界上的所有秘密。左巴的年纪差不多是卡赞扎基斯的父辈,他参加过年克里特岛上爆发的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叛乱。奥斯曼帝国又称土耳其帝国,起源于突厥游牧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公元11世纪进入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在13-14世纪逐渐强大,年攻陷已经走向衰落的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将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收入囊中,建立了版图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希腊大陆,年占领了克里特岛。

干尼亚街头公园里

为反抗奥斯曼帝国起义英雄树立的雕像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多年里,有的人在最初的艰难岁月里逃走了,这些人中也有许多学者,他们携经带卷,把希腊的文学艺术带到了西方;有的人为了抗争献出了生命;更多的人渐渐地安居下来,学会了彼此的语言,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生活得容易些,很多东正教教徒放弃了原来的宗教,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希腊穆斯林。残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修葺改造成清真寺,拜占庭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希腊城市告别了君士坦丁堡时代,渐渐融合着伊斯兰教文化,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年卡赞扎基斯出生时,克里特岛仍然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但这时的帝国已经是落日余晖,垂垂老矣。在西方,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正在走向现代和强大;在北方,自认继承了君士坦丁皇帝正统的沙皇俄国一直梦想进入黑海,南下复兴拜占庭帝国;而帝国的内部,奥斯曼苏丹的专制统治和宗教的冲突积患愈深,各地暴动叛乱频发。庞大的帝国千疮百孔,正在走向尽头,此时正遇着民族国家潮流的风起云涌,情境很像清末民初的中国,人们在黑暗中寻找未来的方向。很多年来,克里特岛的孩子们在除夕新年挨门挨户拜年时会唱着这样的歌谣:“主人,愿你家中麦满仓,酒满桶,橄榄油满缸;愿你的妻子像石柱,执掌家庭好栋梁;愿你女儿结良缘,生得九子一女洪福享;愿你儿子们去征战,解放我们历代国王的城池君士坦丁堡!基督徒们新年好!”黑格尔说,希腊是欧洲人的精神家园。除了*治经济上的利益,西方国家也从情感上支持希腊的独立。侨居俄国的希腊人趁势发动了起义,号召希腊人行动起来赶走奥斯曼土耳其,收复君士坦丁堡。22岁的英国诗人拜伦第一次去希腊旅行,临别时写下了满含深情的《雅典的少女》。十多年后,拜伦带着《唐璜》未完成的手稿,自组义勇*奔赴希腊,最后不幸染上疟疾,死在希腊。希腊的起义遍布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马其顿等地,奥斯曼土耳其联合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等贝伊国在各地镇压,俄、英、法三国则各派*舰从海上援助希腊起义*。至年,经过多年的战争和谈判,希腊在俄、英、法的主持下成立了希腊王国,并派来巴伐利亚王子担任希腊国王。希腊独立后,克里特岛被奥斯曼帝国履行承诺割让给贝伊国埃及,十年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收回。此后克里特岛不断爆发起义,要求并入希腊。年,克里特岛又爆发了一次更大的起义,暴乱遍及全岛。战乱中,14岁的卡赞扎基斯被家人送到纳克索斯岛,进入一所法国教会学校求学。在那里,他学会了法语,也看到了一个和家乡克里特全然不同的新世界。不久,他去雅典大学学习法律,又到巴黎学习哲学。而这时,他身外的世界正发生着一场剧变。等他回到家乡,克里特岛已经进驻了英、法、意、俄四大列强的*队,分别控制着伊拉克利翁、拉西锡、干尼亚、雷西姆农四个大区,希腊王子被任命为四国的高级专员,克里特岛在四国的保护下实行了自治。

公园里聚会的一群女孩

连年的暴动让岛上穆斯林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们不得不离开内陆的家,逃到有列强驻*的沿海城市成了难民。他们的家园被基督徒的邻居们破坏或侵占,无家可归。这些难民中大部分是当年从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的克里特人,他们只会说希腊语,一生中都没有去过其他国家。他们在岛上看不到前途,被迫背井离乡,很多人逃到土耳其的伊兹密尔,那里曾经是荷马的故乡士麦那,希腊已经做好了收复它的准备。但是,奥斯曼帝国担心伊兹密尔聚集大量的克里特穆斯林会造成宗教局势的紧张,又将这些移民迁入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地区,如叙利亚、黎巴嫩、利比亚等地。亲历了那场暴动的左巴说,“我为了祖国,干了些让你毛发都竖起来的事。老板,我杀人、抢劫、焚烧村庄、强奸妇女、毁灭家庭。为了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呸!见*去吧,混蛋!我常对自己这样说,见*去吧,蠢货!可现在我对自己怎么说呢?这是个好人,那是个坏蛋,他可以是个保加利亚人,也可以是个希腊人,我不问是哪国人。他是好是坏,我今天只问这个。现在我老了,凭着我吃的这块面包发誓,我已经开始连这个都不问了。老伙计,不管他们是好是坏,我都怜悯他们。现在,当我见到一个人,即使摆出不在乎的样子,我也会对自己说:这个可怜的人也吃、也喝、也爱、也害怕,他也有他的上帝和他的魔*,他也要死亡,僵挺挺地躺在地下让蠕虫吃掉。唉,可怜的!我们都是兄弟,都是喂虫的肉!”

克里特岛威尼斯时期修建的圣弗朗西斯修道院,

现在用作干尼亚考古博物馆

那时,左巴跑遍混乱、动荡的巴尔干半岛。他在惊愕中用一双时刻都睁着的小鹰眼,把一切都观察到了。他看到保加利亚的神父晚上脱下法衣,换上牧人的衣服,拿起武器进入希腊人的村庄,第二天黎明之前回来,洗掉满身淤泥和鲜血,接着去做弥撒。“即使是一些最崇高的思想,如果加以解剖,也就看见它们只是装满糠的玩偶,糠里装着一个铁制的弹簧。”卡赞扎基斯在小说中写道。卡赞扎基斯借由左巴之口表达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祖国、永恒的思考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他的另一部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在年出版时则被希腊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列为禁书,他自己几乎因此被逐出教会。卡赞扎基斯去世31年后,好莱坞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把小说拍成电影,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小说所写的“诱惑“是基于《圣经》里没有记载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讲述耶稣生平事迹和复活的四部《福音书》里都没有提到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这段经历,于是小说“想象”了耶稣的这段人生经历。如果耶稣确有其人,如果耶稣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他自然会受到人性的诱惑。在这18年里,耶稣经历了什么?他依然听到上帝的召唤吗?他一直坚定着心中的信念吗?试想,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提问本身就是亵渎教会。卡赞扎基斯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之所以写这本书,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不该惧怕痛苦、诱惑和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们已经被征服了。耶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就成为神圣的义务;耶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这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我没看过这个电影,也不打算去读这部小说了,这序言深含哲理,只是转得脑子晕。还是左巴更接地气,左巴用人生的喜剧实现了自我拯救,即使在那个无情的时代,他得忍饥挨饿,像饿狼在围墙四周徘徊,或沦为某个蹩脚作家的侍从小丑。但他有他的法子,痛快了就跳希塔基,伤心了就弹里拉琴。“人生遍布麻烦,只有死了才能一了百了,所以要摆脱束缚,直面麻烦。”,这就是左巴的人生格言,估计和上帝给人的启示也差不多吧?还找到了一点有趣的花絮:小说中的左巴是有真实原型的,他的真实姓名为乔治·左巴(GiorgiosZorbas),于年出生于科林兹罗斯(Kolindros),今属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地区。他曾是一个矿工,卡赞扎基斯年轻时去希腊阿索斯圣山静修时与左巴结识。年,左巴带着十岁的女儿移居斯科普里(Skopje),也就是今天北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他在那里生活了20年,直到年去世。期间他一直和卡赞扎基斯保持通信。他去世后,卡赞扎基斯让他在小说中得到了永生。因为马其顿在希腊历史上的意义,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希腊一直反对独立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使用这个名字作为国名,经过多年的争议和协商,年2月,马其顿共和国正式改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希腊现任总理夫人在左巴位于北马其顿共和国斯科普里的墓碑前献花

长眠在此的左巴想得到他身后成了希腊的名人,以及那些变幻的风云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左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