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甲状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思路,这9步就够了
TUhjnbcbe - 2021/5/13 14:46:00
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思路?听专家是怎么解答的。

作者:李贺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整理自“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高峰论坛刘正印《发热待查患者诊治策略》”

在刚刚结束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高峰论坛”中,医院的刘正印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发热待查的讲座,刘教授从发热的机理、病因以及思维模式等反面对发热患者的诊治思路做了充分的讲解,现总结成笔记供大家一同学习。

(一)发热的定义

每天我们在临床都在说发热,再常见不过了,但发热的定义是什么?你翻遍所有的书,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明确到底是超过多少度该定义为发热。

19世纪,CarlReinhoid对人进行了万次的腋温测量,发现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为36.2-37.5℃,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我国的专家也对例正常人体温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体温参考值:

中国人习惯使用腋温,由此可以看出来正常人的温度范围,36.7是平均值,正常波动于36.7-37.4℃。一般来说体温超过37.4℃我们就认为这个患者为发热,但37.0-37.4℃这一部分患者该怎么判断呢?

(二)发热的机理

一般目前均用体温调定点学说来解释,发热是致热源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也就是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定点进一步引起的产热大于散热的体现。调定点上移则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增加。

外致热原(细菌外*素、内*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如无外界刺激则体温调定点不会移动。

(三)病因的总体分类

临床常见病因习惯划分为感染和非感染,如上图所示。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

感染性疾病是最经典的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是病原微生物引起。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致热源,往往都来自某一或多个部位感染灶,无论是显著的还是潜伏的。在明确炎症存在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寻找感染的组织和器官。

非感染性疾病(无菌性炎症),如:

①肿瘤性发热——肿瘤组织的坏死、浸润、WBC对组织坏死和其他炎症刺激的反应,肿瘤本身释放的内源性致热源有关。

②结缔组织病——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因子等内源性致热源所致。

③手术——手术破坏大量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非致热源性发热(产热散热不平衡):

①甲亢——产热过多。

②广泛的皮肤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散热障碍。

鉴别发热,把握两个要点

1、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性表现,首先想到常见的疾病。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疼痛、叩击痛。

2、定位非常重要。知道定位才可能知道其原因。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四)如何诊断发热?

长期发热诊断较为困难,掌握两个原则:1、有的放矢原则;2、“重复”原则。

1、有的放矢原则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也要有这样的明确的目的,“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明确诊断”任何一个疾病往往都有一定的原因,所以定位固然重要,定性乃是治疗的根基,尤其是一些系统性疾病。

2、重复原则

很多患者入院初期提供病史会忽视或忘记一些,或特意隐瞒重要的病史。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对于一次检查不能得出结论者往往需要反复询问和检查,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可成为诊断的关键。

(五)思维模式——菱形思维

我们对任何一个长期发热的患者所体现的应该是一个“菱形”的方式,也就是从发热这一个要点出发,理清病史中的要点,结合查体中的重点体征,给出一系列的化验检查,从这些化验检查中找出诊断疾病的要点,再回归到所得出的结论能否解释FUO的原因。如果仍然不能解释,要分析可能的原因。对病人最基本的问题要了解清楚,对起病姿态,热型、热度、热程要全面了解。

(六)原因不明发热(FUO)

不明原因发热(FUO)概念是由Petersdorf和Beeson在年提出的,定义为体温大于38.3℃(肛温)至少3周,并且经过大于3日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没有找到发热的原因。在年又修改为“经1周详细的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

在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发热待查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不同年龄组FUO的病因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病、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14岁以上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常见原因如下:

而刘教授医院对住院病例进行总结,提示感染性疾病占了47%,病因未明的占了19%。对FUO的疾病的总结,近30年来也发生着变化。

FUO诊断流程如下图:

(七)长期低热

体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为长期低热。此类患者辅助检查往往均为阴性,诊断更加棘手。其常见病因如下:

其中功能性低热如围绝经期低热等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长期低热如伴有血沉明显增快,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核、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尤其是伴有血小板增高者。

(八)辅助检查要有侧重

针对不同病情筛查应有所侧重,本着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

血、尿、便三大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胸部X线和腹部超声等检查为所有FUO患者必须进行。

疑诊感染性疾病

进行各疑诊感染部位标本的病原学培养或抗原抗体检查,包括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各种分泌物/引流液培养、布鲁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伤寒的肥大/外斐反应、支原体/衣原体的抗体、*团菌的抗原、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等。疑诊结核时可查针对结核的T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疑诊风湿免疫性疾病

检查自身抗体和血清标志物,包括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类风湿因子等。疑诊血液肿瘤

进行CT、磁共振成像、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甲胎蛋白、肺癌/胃肠道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甚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等。疑诊其他疾病

如疑诊甲状腺疾病,需进行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检查及皮肤的活检等。

检查应避免“漫天撒网”、“面面俱到”,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降低诊断难度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九)诊断性治疗应遵循原则

经一系列反复细致检查和临床观察后仍不能确诊者,可按拟诊进行诊断性治疗,但需坚持以下原则:诊断的唯一性、药物的针对性、结果的可判性。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angxinyuan

yxj.org.cn

稿费:~0

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热待查患者的诊治思路,这9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