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别名
DeQuervain甲状腺炎
DeQuervain病
病*性甲状腺炎
巨细胞性甲状腺炎
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亚甲炎
疾病概述
SAT或又称deQuervain甲状腺炎、肉芽肿甲状腺炎。
本病为非化脓性甲状腺炎,是疼痛性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流行病学
多见于20~50岁女性,女性发病是男性的4倍以上。
病因
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确定,因常继发于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和病*性腮腺炎,故一般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病*感染或变态反应有关。
患者血中可检出病*抗体,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抗体,其次是腺病*、流感病*及腮腺炎病*抗体。
一些合并流行性腮腺炎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组织内可以培养出流行性腮腺炎病*,说明某些亚急性甲状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感染所致。
另外,有报道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与人白细胞抗原HLA-Bw35有关,提示对病*的易感染性具有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病理学
巨检标本可见甲状腺明显肿大,组织充血和水肿、质地较实。
双叶可不对称,常以一叶肿大为主,但以后往往会累及另一侧腺叶,故本病又称为“匍行性”甲状腺炎。
感染使甲状腺滤泡破坏,释放出的胶体可引起甲状腺组织内的异物样反应。
切面上可见透明的胶质,其中有散在的灰色病灶。
显微镜下见甲状腺实质组织退化和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组织细胞和吞有胶性颗粒的巨细胞,在退化的甲状腺滤泡周围见有肉芽组织形成。
这种病变与结核结节相似,故本病又称为巨细胞性、肉芽肿性或假结核性甲状腺炎。
临床表现
亚急性甲状腺炎按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
急性期(甲亢期)
缓解早期(甲状腺功能正常期)
缓解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期)
恢复期(甲状腺体功能正常期)
病程一般持续2~3个月。
由于患者就诊时处于疾病的不同时期,临床表现可有很大不同,有些患者可有典型症状,而有些病例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下列几方面:
1.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症状
如咽痛、发热、肌肉酸痛等。
2.甲亢症状
可出现烦躁不安、心悸、多汗、怕热等症状。是由于甲状腺滤泡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而致。
3.甲状腺病变的局部表现
表现为颈前区肿痛,疼痛向颌下、耳后放射,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剧。体检可发现甲状腺一侧叶或双侧叶肿大,质坚韧、压痛明显、表面高低不平,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甲状腺可随吞咽而上下活动。周围淋巴结不肿大。
4.有些患者可出现眼征,如眼眶疼痛,突眼,上眼睑收缩等。
实验室检查
可见血沉增快,基础代谢率升高,血清蛋白结合碘值升高,I摄取率降低,T3、T4值升高,TSH降低。
这种血清蛋白结合碘升高和I吸收率降低的分离现象是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他辅助检查
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呈低回声改变,可无明显结节样回声,甲状腺边界模糊。
血流信号可无改变。
CT与MRI可发现甲状腺肿大,增强后组织呈不均匀改变。
甲状腺核素影像特征为甲状腺不显影、或轻度显影,影像有时会模糊不清、形态失常、放射性分布稀疏不均匀等;也可表现为“冷结节”,这是由于局灶放射性核素不吸收所致。
有研究发现,核素扫描时唾液腺部位的放射性分布相对增强,唾液腺/甲状腺吸收率比值明显增高,该比值可作为一项有用的指标,对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诊断
当患者出现诸如上呼吸道感染和甲亢高代谢症状,甲状腺部位疼痛并向周围放射,触有结节、血清蛋白结合碘值升高而I摄取率明显下降等典型症状和体征时,应考虑此病。
少数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形成,或仅有轻度甲亢症状,甲状腺不肿大或轻度肿大,也无疼痛。
但如果血清蛋白结合碘值升高,I摄取率降低,T3、T4值升高,TSH降低,也可诊断为此病。
鉴别诊断
早期:应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鉴别;
中期:需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鉴别,后者一般没有发热,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升高,细针穿刺可见大量淋巴细胞;
后期:应与甲状腺癌相鉴别,后者无甲亢表现,细针穿刺可见到恶性肿瘤细胞。
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可自发地缓解消失,但多数仍需药物治疗,临床多采用类固醇药物和甲状腺制剂治疗。
1.常用的类固醇药物为泼尼松每日20~40mg,分次口服,持续2~4周,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1~2个月。亦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每日~mg,静脉滴注,1~2天后改用口服泼尼松,2周后逐渐减少药量,维持用药1~2个月。2.甲状腺片每日40~mg,或甲状腺素片每日50~μg,症状缓解后减量,维持1~2个月。3.本病多不需要手术治疗对伴有甲状腺肿瘤者,需切除病变的甲状腺。4.本病本身并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但如果合并其他细菌性感染者,可根据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砖家学习群,专家勿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